本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本報記者 劉 揚“如果使用中國的超音速潛艇,從上海到舊金山只需要100分鐘。” 24日,香港《南華早報》網站的一篇報道聽上去讓人“振奮”。該報道稱,中國在超空泡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水下航行器因此可在水下高速可控航行。不過細細品讀該文發現,上述結論是將美國十幾年前的一份“超前”的技術報告與中國的科研成果“嫁接”后,再進行“合理推測”的結果。《環球時報》記者24日采訪到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哈工大相關教授,得到的回復是,“我不清楚他們寫的文字信息出自何方,和我本人無關”。《南華早報》報道說,中國已經向發明一種從上海到舊金山只需要不到兩小時的超音速潛艇邁進了一步。報道稱,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復雜流體和熱轉化實驗室的一個科研小組發展的新技術,將使得潛艇或者魚雷以極高的速度在水下航行變得更加容易。該文章稱,流體機械及工程研究所教授李鳳臣說,該小組創新的方法意味著他們現在或許創造了快速水下航行所需要的復雜空氣氣泡。報道稱,相比空氣,水會產生更大的阻力,這意味著常規潛艇不可能像飛機飛得那么快。但是,在冷戰期間,蘇聯發展出一項超空泡技術。這項技術的關鍵在于將水下航行器“密封”在它自己產生的空氣氣泡中,避免水造成的阻力問題。報道稱,根據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2001年的一份報告,超空泡航行器理論上能夠達到水下的音速,也就是大約5800公里/小時,橫渡太平洋只需100分鐘。文章稱,超空泡技術面臨兩大技術難題:第一,水下航行器必須以很高的速度發射,要接近100公里/小時以產生并維持空氣泡。第二,使用常規機理,例如方向舵來控制航向是極端困難的,甚至不可能的,因為整個航行器都處于氣泡中,與水并無直接接觸。其結果是,該技術的應用被限制在無人航行器領域,例如魚雷,而且幾乎所有的超空泡魚雷只能以直線航行,因為其拐彎的能力受到限制。南華的文章稱,中國科研小組找到一種解決上述難題的新方法。一旦進入水中,李鳳臣帶領的科研團隊研制的超空泡航行器將不斷地在其表面噴射出液膜。盡管這個薄膜仍然與水接觸,但是它將明顯減少水下航行器低速航行時的流體阻力。當它的速度達到75公里/小時或者更高速后,該航行器將進入超空泡狀態。在航行器表面的人造液膜將幫助控制方向,因為通過精確控制,將在航行器不同的部分產生不同的摩擦力。報道稱,李教授認為,在超音速潛艇航行成為現實之前,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除了控制問題,必須發展強大的水下火箭發動機,以讓水下航行器具備更遠的航程。俄羅斯超空泡魚雷的有效射程介于11到15公里之間。針對港媒的報道,《環球時報》記者24日不斷嘗試聯系文中提到的李鳳臣教授。記者按照哈工大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上提供的郵箱地址向李教授發出采訪申請。在當天下午5時左右收到李鳳臣教授的郵件回復,他表示也是在收到電子郵件之后才看到港媒報道的有關信息。他表示:“我本人感覺這謠造得,如他們寫的題目‘逆天了……,我不清楚他們寫的文字信息出自何方,和我本人無關。特此澄清,如有可能也請幫助澄清。”另一名中國軍事專家24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從報道來看,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中國在發展水下超音速航行器,水下超音速航行也只是根據美國的報告得出來的超空泡技術能夠達到的理論值。目前,能在空氣中速度達到5800公里/小時的飛行器還都剛剛處于研制試驗階段,更何況在水下。▲
環球時報201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