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孫 誠臺灣陸委會前副主委張顯耀去職風波持續發酵,案情也一再變化,從之前的“共諜案”又退回到一般泄密案。而案件雖然進入司法程序,但政治效應仍持續擴大,除有損馬英九當局威信外,“立法院”處理中的兩岸相關議案也讓在野黨找到“反對有理”的阻延理由。《中國時報》24日直言,島內直指兩岸談判代表是“共諜”、在談判中向對岸泄密,等于向國際公然指控北京是“敵對陣營”,容易引起北京誤解,“經此事件,大陸對臺將更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因政府實在不靠譜”。辦案人員掌握關鍵證據臺灣《聯合報》24日稱,“調查局”偵辦陸委會前副主委張顯耀泄密案,項目小組已掌握其泄密關鍵證據,認定他將機密數據交付大陸對臺事務機構高層官員,預定25日發動約談。陸委會雖然表示不知道張顯耀的泄密對象,但據透露泄密對象是有分量的對臺事務機構官員,泄密內容并非傳聞的兩岸經貿信息,而是張顯耀在陸委會負責談判的業務,這部分證據已被辦案人員充分掌握。報道稱,“調查局”過濾泄密內容,發現張顯耀除涉嫌觸犯“泄露國防以外秘密罪”、違反“國家機密保護法”兩罪外,他還可能涉及“違反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罪責。該條例第79條第一項規定,“受托處理臺灣與大陸人民往來有關之事務或協商簽署協議,逾越委托范圍,致生損害于國家安全或利益者,最高可處5年以下徒刑”。法律界人士稱,刑法“泄密罪”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輕罪,若張顯耀所泄露的信息,被認定不構成“國家機密”,最后有可能只被判處罰金結案。對此,張顯耀23日通過律師稱,他25日將主動赴地檢署說明案情,讓司法還他清白;針對遭出境管制,他表示內心坦蕩。與此同時,案件性質的一再變化也讓島內輿論摸不著頭腦。《自由時報》24日稱,張顯耀“被辭職”后大動作反擊,陸委會先是稱其“工作上有疑點,有待厘清調查”,接著又說涉及泄密,并將相關資料移送“調查局”,“調查局”接手后將案情拉高到“共諜案”,但是以涉及“外患罪”送“高檢署”卻遭婉轉退回,之后又改以泄密罪移送臺北地檢署。《自由時報》還稱,臺灣“總統府”、“國安會”以及陸委會至今都沒有向大陸表達強烈抗議,“官方態度相當曖昧及可疑”。《中國時報》則稱,辦案人員透露,陸委會移送“調查局”的資料內容空泛,“簡直是把爛攤子丟給檢調擦屁股”。大陸態度成焦點張顯耀去職風波引發的政治風暴,有可能嚴重沖擊兩岸關系。《經濟日報》稱,馬當局卡在“立法院”的重要議案包括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都涉及兩岸問題。民進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23日稱,想年底前在“立法院”通過的機會相當渺茫,連“自由經濟示范區特別條例草案”恐怕都要受拖累。“反服貿民主陣線”總召集人賴中強稱,張案凸顯兩岸協商流程、風險控管和查核機制都發生問題,在張案未查明以及貨貿中包含有石化等高污染低利潤產業問題,都是兩岸協議應停止談判的理由。親民黨還要求“立法院”成立調查委員會,抓出兩岸談判的“張顯耀們”。據《聯合報》24日報道,工商建研會準理事長廖萬隆稱,過去6年,當局在兩岸關系開了一路綠燈,企業界對此相當肯定,但現在“已經沒有什么是不通過不行的了”,馬當局應對兩岸政策嚴格把關,不能再全開綠燈。據悉,廖萬隆具國民黨中常委身份,36歲時曾受到已故大陸領導人鄧小平的接見。28日,他將接任工商建研會理事長,也將代表臺商與企業界向當局提出新的兩岸政策建議。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廖國棟則稱,第一線談判官有工作上的疑慮,恐傷害兩岸互信基礎,“我方應檢討、沉淀一下,但也不宜太久”,畢竟正在談判的貨貿協議對臺灣整體經濟影響層面廣,應盡快完成談判。大陸的態度成為臺灣關注的焦點。《旺報》24日稱,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表示,大陸注意到近日臺灣一些媒體的有關報道,“希望不要做不負責任和子虛烏有的猜測”,“明顯是在示警特定媒體和刻意放話的有心人”。文章分析北京對張案的態度可歸納為“三不原則”,即不響應具體案情、不默認不實猜測,以及不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受到沖擊。對兩岸影響有多深張顯耀案高潮迭起,島內輿論普遍認為已波及兩岸互信。《中國時報》24日分析稱,首先影響兩岸談判。張顯耀控訴兩岸談判代表被扣上“共諜”帽子,將讓參與兩岸事務的人“惶惶不可終日”。日前“經濟部長”杜紫軍就承認,這事對“經濟部”談判團隊心理上多少產生影響。其次是影響兩岸互信,等于向國際公然指控北京是“敵對陣營”。文章認為,如果證明張是“共諜”,臺灣內部必然掀起政治風暴,牽動朝野清算兩岸關系,兩岸未來勢必重起爐灶,“不過現在看,張案或只是泄密小案,撼動不了兩岸根基,但影響兩岸互信、商談的后坐力會持續發酵”。《聯合報》稱,在選舉因素及審議時間被擠壓下,兩岸相關議案已找不到討論空間,如今又遇到張顯耀泄密爭議,更讓在野黨及“反服貿團體”找到反對理由,“如果馬政府執意強渡關山,反彈力道恐不下于太陽花學運”。文章說,馬英九向來視兩岸議題為強項,卻因張顯耀案左支右絀,也讓在野力量反對有理,情勢出現大逆轉,“已經落在人后的臺灣經濟,以及難進易退的兩岸關系,卻要陪著雪上加霜”。《聯合晚報》更是直言,立了案,該約談就約談,該收押就收押,“共諜大戲適可而止,別再鬧了;兩岸關系垮了,對藍的綠的誰誰誰,都沒好處”。▲
環球時報201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