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高效課堂是一個動態的轉化過程,其意義是為現實教學產生一種動力、牽引、導向作用,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是高效課堂教學所遵循的理念。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呢?
1. 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創設高效的問題情境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高效性。
(1)問題要有趣味性。問題情境的呈現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出適當的選擇: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任務感興趣。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從情節生動的童話和故事情節引出問題;從游戲活動中引出問題;從直觀演示或實際操作引出問題;從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矛盾引出問題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2)問題要有真實性。根據數學學習“生活化”的原則,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尤其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問題必須是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或者能夠想象的,這樣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24 時計時法,設置課堂情境:兩個人相約8點見面結果沒有按時赴約,為什么?(原因是沒有說清楚是早上還是晚上,都誤會了)這就激起了內在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3)問題要有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設計的問題必須要有思考性,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
(4)問題要有針對性。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正確的理解,掌握有關的知識,并形成思考的能力。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抓住其核心和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為學生提供一些知識的“原型”問題,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2. 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要體現“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精講點撥、有效訓練”四個環節,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高效課堂教學。
(1)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營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復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如在五年級下冊“圖形變換”時,讓學生結合坐轉轉椅情境的感覺,初步感知旋轉,從而理解旋轉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和性質(改變方位,不改變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使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2)靈活采用探究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和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充分深入。多利用探究形式啟發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識》時,采用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辦法,課堂上發給每個小組大小不同的長、正方形紙片,要求學生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來研究長、正方形的邊角特點。在各小組動手測量記錄、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精講點撥并歸納板書。
3. 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化靜為動
借助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多媒體所創設的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學得主動、輕松、愉悅。如《千米的認識》這一課教學難點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課件演示200米操場跑道,跑幾圈就是1千米。利用媒體課件可以把教學時說不清楚,依靠板書也難以講解清楚的知識,在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悅耳動聽的音樂中使學生加深理解,利于吸收,真正地實現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