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 要:據(jù)統(tǒng)計,中國手機用戶接近10億。作為新媒體技術的代表,手機給人們帶來了便捷,同時也引發(fā)了眾多的問題。手機對兒童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關鍵詞:手機;學前兒童;危害
1.手機的使用嚴重影響兒童的生理健康
學齡前是兒童腦部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其腦部重量將接近成人的75%。此階段兒童的顱骨小且薄,防輻射能力較弱,其吸收的手機輻射是成人的兩倍。[1]兒童的頸部生理彎曲的還不牢固,長期低頭玩手機容易造成錐孔、椎間孔變窄進而壓迫神經(jīng),出現(xiàn)肢體麻木、無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等癥狀。部分家長將手機送過兒童當玩具,導致其沉迷于手機游戲,有效睡眠得不到保證,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這對兒童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有著不良的影響。
2.手機的使用危害著兒童的運動系統(tǒng)的發(fā)展
學前兒童的8塊腕骨尚處于未完全融合的軟骨階段,使用手機打游戲易造成手腕的損傷乃至畸形。兒童的手眼協(xié)調能力迅速發(fā)展,智能機的“一指操作化”易造成小朋友手部小肌肉群的發(fā)展滯后與損傷。兒童每日需要2小時的戶外運動時間,以獲得充足的陽光照射,幫助維生素D、鈣、磷等營養(yǎng)素的合成吸收。使用手機會大量減少兒童戶外活動時間,造成兒童骨骼肌肉的發(fā)育遲緩、免疫力低下,增加罹患佝僂病、手足抽搐癥的概率。
3.手機對兒童的感覺器官危害巨大
手機屏幕亮度高、強度大,長時間注視屏幕易形成近視、弱視、散光和斜視等問題。同時,手機微波對眼部晶狀體影響最大,夜間使用手機甚至會造成白內障。手機噪音損害兒童聽覺,當聲音超過60分貝時,學前兒童就會感到不舒服,當聲音超過85分貝時,學前兒童就會耳鳴、耳痛、聽力下降、骨膜穿孔,部分手機游戲噪聲超過125分貝,甚至會造成兒童耳聾。[2]
4.手機危害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發(fā)展
影響兒童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能力。言語是思維的外衣,言語是兒童思維發(fā)展的最直接體現(xiàn),也是兒童了解自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兒童與他人交往時,逐漸學會通過表情、動作等非言語信息來進行溝通交流。兒童長時間使用手機,缺乏言語交流的機會,不利于其言語能力的培養(yǎng)。“能聽、會說、善觀察”的兒童往往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但長期使用手機將導致兒童聽說能力的下降,也剝奪了兒童發(fā)展溝通能力的重要機會。
5.手機使用會推遲兒童去自我中心化的時間
根據(jù)皮亞杰的發(fā)展理論,在兒童思維發(fā)展到具體運算階段后,其思維表現(xiàn)為逐漸能夠從多個角度來認識事物,認識到同一件事不同人會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并且開始理解別人的觀點。這一過程被稱為“去自我中心化”。[3]去自我中心化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這為兒童融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有研究顯示,擁有手機的學前兒童,其去我中心化的平均時間比其他小朋友更晚,社會適應能力更差這可能是手機操作的單向控制性導致的。
6.使用手機不利于兒童自我控制的發(fā)展
隨著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其自我控制能力逐步提高,其中以延遲滿足能力最為突出。學前兒童可以為獲得更大的獎勵而放棄即時的滿足,具有良好延遲滿足能力的兒童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4]近年來,手機不單單是通訊的工具,更兼有網(wǎng)絡、游戲、娛樂等功能,對兒童來講是極大的誘惑。使用手機會嚴重阻礙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發(fā)展。
7.手機的使用影響兒童同伴關系的建立
同伴對兒童的心理社會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在同伴關系中兒童學著理解、遵守社會規(guī)則,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幫助兒童更好地認識自己、鍛煉社交技能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長期使用手機的兒童,缺少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游戲的機會,表現(xiàn)為建立和維持關系的能力較為欠缺。
8.手機影響獨立思考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好奇心是人類最偉大的品質,它驅使人們去試驗、思考。隨著手機功能的豐富,手機網(wǎng)絡的便捷,兒童主動探索世界、解決問題的機會減少了,其獨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
除此之外,兒童使用手機還影響著親子關系的發(fā)展、兒童價值觀的建立。有研究顯示兒童使用手機會導致攀比心理的出現(xiàn)。綜上所述,手機不利于兒童生理、心理和社會的發(fā)展。學校、老師、家長均應予以關注,慎之又慎。
參考文獻:
[1]周一海.別讓孩子變?yōu)椤笆謾C兒童”[J].家庭科學,2012(10).
[2]楊 弢.手機媒體與成年人全面發(fā)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3]林崇德主編.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雷偉賀.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發(fā)展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3(1).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