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軍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民營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始終與改革開放的進程緊密相連。近五年是江蘇民營經濟實力增長最快、水平提升最大、作用發揮最為顯著的時期之一,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和社會活力的重要源泉。去年,民營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已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4%,完成的稅收占直接稅收總額的57%,提供了80%的新增就業崗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歷史新征程。在新起點上謀劃和推進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既是順應發展階段變化、積極主動作為的重要之舉,也是促進江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進“兩個率先”的戰略之策。今后一個時期,江蘇民營經濟發展的總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轉型發展為導向,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加快推動政府轉職能、企業轉方式、社會轉觀念,充分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政府要轉變職能創新服務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出了明確要求,最近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正確發揮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該放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前提是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重點是進一步簡政放權,方向是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致力于加強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歸結到一點,就是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
一是簡政放權要精準發力。現階段,簡政放權不僅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也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一招。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但與企業的實際感受還有不小反差。減少行政審批,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手中的權、減既得的利確實不容易,但不管有多難,不管遇到多大阻力,都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切實把政府不該管的、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事情交給市場,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加快建立政府權力清單和市場主體負面清單制度,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切實為企業松綁,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要進行清理規范,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項目;對經營服務性收費,要推進中介服務組織與行政機關“脫鉤”,培育中介服務組織,在充分競爭中把服務價格降下來。簡政放權,不能自說自話、自拉自唱,搞體內循環。要多聽企業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自覺接受各方面監督和評價,確保權力的“減法”能換來市場活力的“加法”。
二是優化服務要深處著力。優化服務無止境,企業有所求政府必須有所應,要貼近民營經濟發展需要,在推進服務便利化、均等化、社會化這“三化”上做足文章,努力把企業“圍墻外的事”辦出高水平。政府流程再造是提升服務效能的關鍵環節,要科學界定部門之間的事權分工,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構建統一服務平臺,能簡的則簡、能并的就并,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以達到環節最少、程序最簡、時限最短。公共服務首先“姓公”,均等化是其基本取向,為老百姓服務不能厚此薄彼,為市場主體服務應當一視同仁。對企業提出的合理需求,不管什么所有制、不管熟悉不熟悉,能辦的都要積極地辦、快速地辦,使各類企業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務。吸收社會力量參與,發揮市場作用,是公共服務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要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鼓勵引導民資積極投入。監管也是服務,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堅決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的現象,推進監管制度化常態化。與民營企業打交道,我們提倡君子之交,按法律法規和公平公正原則,毫不含糊地為企業搞好服務,絕不搞勾肩搭背、以權謀私。
三是落實政策要堅決有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這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方面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目前情況下,落實好政策比制定出臺政策更為重要。我們對2008年以來國家和省出臺的政策進行梳理,繼續執行的政策已匯編成冊,要堅決落到實處,需要調整完善的加快出臺新的政策,特別是對“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問題要著力解決,給民營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政策落實要增強普惠性,不能像探照燈一樣聚焦少數。要加強督促檢查,減少“梗阻”行為,杜絕尋租現象,擴大政策普惠性,讓符合條件的企業不打招呼、不找關系都能享受到政策陽光的普照。
企業要轉變方式創新發展
我們提出經濟轉型升級已有多年,取得一定成果,但市場規律告訴我們,現在江蘇民營經濟已經到了只有加快轉型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要順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由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由粗放增長向集約發展轉變,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由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提升,由本土化經營向國際化運營邁進,不斷提升民營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
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勇立潮頭。企業競爭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要想占據有利地位,必須有品牌、有專利、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自己的話語權,通過持續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省制造業規模大,傳統產業占比高,如果插上創新的翅膀,就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煥發生機、永葆青春。當前,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催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企業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發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切。要推動產學研合作向縱深發展,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融合,讓更多的技術創新成果在民營企業開花結果。創新的路上會困難重重,但不創新肯定是死路一條,廣大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型民營企業,要把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大力引進科技人才,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合作,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和產品競爭力,努力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和“小巨人”。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經濟、移動互聯網等正在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方式,帶來資源整合、商業模式、創業模式等全方位的變革。企業家要增強互聯網思維,準確把握趨勢,推動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有效嫁接,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動發展,努力闖出一條創新發展的路子。endprint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上加快步伐。制度是現代社會的核心競爭力。現在,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仍然是家族式管理,即便是一些規模企業也是如此,這其中就包括不少從鄉鎮企業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應該說,家族制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形態”,在初創時期和規模不大的時候,具有管理人員少、成本低、決策快等優勢,但是到了一定規模、一定時間,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定是一個大的方向。現代企業制度有一套成熟的制度體系,完全可以為我所用,當然也要防止生搬硬套、水土不服,要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探索和完善。最近一個時期,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化解過剩產能力度加大,兼并重組的現象大大增加,我們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抓住機遇,爭當“整合者”,在兼并重組中集聚優質資源,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支持相關企業建立多元開放的產權結構,消化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要注重發揮企業黨組織的重要作用,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上積極作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著力點,不是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的零和博弈,而是不同所有制經濟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對民營企業的轉型發展是一個重大機遇。江蘇有些民營企業早就在混合所有制上邁出步伐、取得成果,也有部分民營企業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一些顧慮,對混合什么、怎么混合心中沒有底。最近,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公用事業等領域推出一批項目,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投入。我省也出臺了《全面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一般競爭類企業國有資本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等等。民營企業要加強政策研究,善于發掘商機,積極主動參與,在互利合作中實現雙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既要與國資混合,也要注重與外資混合。在操作實踐上,鼓勵立足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可以搞項目合作,也可以搞股權轉讓,還可以到資本市場上收購。不限地域、不限領域、不限形式,只要能夠形成新機制,增強競爭力,就應該去大膽實踐。
在國際化發展上主動出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對開放戰略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拓展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廣闊空間。江蘇民營經濟已經到了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在全球范圍內找資源、拓市場、謀發展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不少民營企業在國家和省里政策支持下,有的在境外設立營銷網絡和研發中心,有的收購境外公司和知名品牌,有的建立工業園區,有的投資旅游城鎮開發,“走出去”正從“小試牛刀”走向“大展身手”的階段。縱觀世界上知名的跨國公司,有不少是靠自身滾動發展實現跨國經營的,而通過兼并收購進行全球布局則是更多企業普遍的做法。國際市場空間廣闊,需求多樣,充滿商機,廣大民營企業要躋身國際化舞臺,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開拓市場,使自身發展達到新的高度。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企業“走出去”既要大膽又要審慎,相關部門要加強指導服務,有效防范和規避風險,讓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社會要轉變觀念創新環境
如果說,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是民營經濟賴以生存的土壤,那么良好的社會環境就是民營經濟茁壯成長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推動社會轉變思想觀念,就是要讓廣大勞動者、創業者和企業家得到應有尊重,讓他們的社會貢獻得到充分認可,讓他們的發展成長得到鼎力相助。實踐中,關鍵是要解決好“三個如何看待”。
首先,如何看待勞動?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無論是追逐夢想,還是成就事業,最終都要建立在辛勤的勞動之上。民營企業普遍反映,招工難,苦活臟活沒人愿意干,優秀人才引不到、留不住。社會上也有不少人認為,在民營企業工作低人一等,在民營企業發展前途不大。這一現象,表面是擇業觀念問題,實質是思想認識問題,沒有把普通勞動者放在應有的位置。無數事例證明,無論在什么樣的崗位、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只要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都能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對那些在普通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勞動者,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表彰他們的先進事跡,褒揚他們的勞動創造,大力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企業員工是企業發展的寶貴財富,廣大民營企業要尊重員工、關愛員工、善待員工,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勞動報酬,提供更好發展平臺,讓他們享有體面勞動、過上美好生活。
第二,如何看待創業?對個人來說,創業是成功之道、致富之本;對一個地區來說,創業是發展之策、繁榮之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江蘇一批又一批創業者不畏艱難,奮力打拼,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創出一番事業,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不僅是對創業致富的生動詮釋,更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要大力弘揚“三創三先”新時期江蘇精神,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完善創業服務,強化創業激勵,把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匯集到創新創業的大潮中來。創業之路十分艱辛、充滿曲折,全社會都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要加強財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激勵成功、寬容失敗,少一份非議、多一份理解,少一點旁觀、多一點幫助,使民營企業有更多安全感,使創業發展在江蘇大地上蔚然成風。
第三,如何看待企業家?企業家是全社會最具創新創造活力的群體之一,體現著一個地區企業的精神風貌,影響著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走勢。蘇商有著悠久的歷史,近代以來,以張謇、榮氏兄弟等為代表的蘇商,開中國民族工業之先河。伴隨改革開放春風,新一代蘇商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脫穎而出,不僅創造了豐碩的物質成果,而且積淀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蘇商精神。廣大企業家要與時俱進傳承好蘇商精神,勇立時代潮頭,不斷超越自我,著力打造蘇商品牌,做敢于擔當的企業、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做讓人尊敬的企業。制造業是江蘇民營經濟的主體,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形成“江蘇制造”的品牌效應,努力打造百年基業。誠實守信,自古至今都是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市場經濟的通行證。要牢固樹立誠信意識,把誠信作為安身立命和企業發展之本,以誠信贏得市場、贏得聲譽。要注重保護環境,推動清潔生產、綠色發展,節約資源能源,減少污染排放,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增長,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更多地增加生態福利。要傾情回報社會,把企業自身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把個人的富裕與全體勞動者的共同富裕結合起來,熱愛祖國,報效國家,把“根”留住,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在回報社會中樹立良好形象、實現更大發展。
責編/嚴俊 美編/李祥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