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日前,人民日報刊登比爾·蓋茨文章:希望中國企業家多幫窮人。
作為曾經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給人的印象:低調、謙遜、內斂、責任。好像與我們有些老板或企業家暴富后的做法有些不同。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孕育出一大批敢闖敢干的企業家。從社會財富層面講,確實進步巨大,世界矚目。可是,從道德層面看,我們還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距世界級企業家或企業公民要求,還有不小差距。
百度“企業家”一詞,其中這樣解釋:首先,企業家應該以事業為重,應該有為事業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其次,應具備開放的心態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第三,應具備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
如今,我國已涌現出一大批企業家,中國首富也在各種排行榜上不斷變換、刷新,可是,究竟有多少企業家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從事公益扶貧事業?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并不多。即使有像曹德旺、宗慶后、劉永好等一些企業家捐助巨款,常年從事公益、扶貧事業,可還是會被一些社會輿論誤解、曲解,甚至歪解。企業家做公益扶貧事業,確實遇到一些尷尬和無奈。
近年來出現的“郭美美”等事件,也給公益慈善事業蒙上了一層陰影,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當然,確實也有一些企業目的不純,拿公益慈善或扶貧沽名釣譽。另外,我們的社會環境,也還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問題,有稅收優惠政策的環境制約,公益機構發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公眾支持力量的欠缺等等,這些都嚴重阻礙公益、扶貧事業的良性發展。
公益事業是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是道德層面的再分配。只有國富民強了,才有能力去做公益事業。現在,我們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對于企業家富裕群體,有錢不一定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只有情感的真心付出,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
“企業成功與否不看你有多少資產,而是看你創造的財富用在什么地方。”
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為標志,我國公益慈善事業迎來新的發展階段。企業公益慈善意識覺醒,已有不少企業或企業家投身公益慈善事業以及扶貧事業之中。
5月14日,國務院扶貧辦等多部門聯合下發了《創新扶貧開發社會參與機制實施方案》,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其中就包括企業扶貧。社會扶貧實質上是有效鏈接貧富群體、形成情感互動的橋梁和紐帶。
比爾·蓋茨在文章中闡述:中國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和商界人士,我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將其才能用于改善中國以及世界貧困人口的生活,為他們尋求解決方案。我相信,為窮人投資所獲得的回報,和在商業領域取得的成功一樣精彩,甚至更有意義!
全球企業家的榜樣、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已用自身的實際行動,給當代企業家們樹立了榜樣和楷模。
致比爾·蓋茨,我們應該致什么呢?如果說是致敬:應該是他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倘若說是致謝:那就是他給我們中國企業家,上了極其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