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反貧困是一個世界級課題。渝東南民族地區自中央“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以來,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不等不靠、苦干實干,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反貧困奇跡。近30年來,該區域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總體實現越溫達標,貧困人口大幅下降,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黔江精神”享譽全國。
但作為全國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典型縮影,渝東南民族貧困地區目前仍然受自然基礎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不強、脫貧群眾因災因病返貧現象突出、傳統扶貧方式有待優化等內外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對照中央提出的新一輪扶貧攻堅新任務、新要求,該區域總體上還存在貧困人口較多、貧困程度較深等問題。以2013年為例,該區域人均GDP、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5579元、6945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9.7%、83.4%,為全市平均水平的59.5%、83.4%,仍然有373個貧困村、45.5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12.2%,70%以上的貧困人口仍居住在高寒地區,生產生活極度困難,“在落后中發展,在發展中落后”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
站在新的歷史起跑線上,渝東南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創新理念、推動發展。筆者認為,該區域反貧困可從以下六方面發力。
升華“黔江精神”反貧困
縱觀反貧困理論實踐,無論是經濟增長論還是人力資本投資論等,都特別強調“發展”以及發展主體“人”的重要作用。在扶貧攻堅道路上,渝東南區縣曾經創造出“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實現了越溫達標,擺脫了絕對貧困。在新階段扶貧攻堅進程中,尤其需要繼續弘揚和升華“黔江精神”。
一是要增強發展意識。孫政才書記指出,“脫貧致富,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發展”。渝東南地區整體經濟實力較弱,2013年區域GDP總量僅占全市的5.5%。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如果不加快發展、做大產業、做強實力,在當前你追我趕的迅猛態勢下,仍將處于相對貧困狀態。所以,加快發展是渝東南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核心任務,各區縣特別是黔江要緊緊依托“生態保護發展區中的重點開發區”這一特殊定位,培育產出強度和產業集中度較高的特色生態工業園,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能帶動群眾致富的產業項目。
二是要鍛造自主脫貧意識。“人貧志不能短”,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樹立勤勞實干、自力更生的志氣和信心,特別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困難群眾要苦干不要苦熬,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
三是要賦予“黔江精神”新內涵。在貧困形態、扶貧對象、扶貧手段都已經發生根本轉變的形勢下,傳統的扶貧方式顯然難以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既需要通過“苦干”、“實干”解決基本發展問題,也需要通過“巧干”、“會干”破除發展制約瓶頸。廣大干部群眾必須勇于擔當、創新創造、積極作為,不斷推動發展觀念的更新、發展思路的轉變、發展舉措的創新,全面詮釋“黔江精神”的新內涵——“苦干實干加巧干”。
突出生態優勢反貧困
渝東南民族地區承載著國家生態保護屏障功能,良好的自然生態是最大的發展資本,發展產業決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要堅持向生態要效益,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一是依托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生態創利潤,綠色好生錢”,渝東南民族地區雖然沒有適宜于大片集中耕作的土地,但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應念活“山”字經,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在山林中適度規模發展土雞、虎杖等特色種養業。同時要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暢通林權抵押貸款等融資渠道,鼓勵發展速生商品林。
二是依托山地資源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應扶持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支持發展紅心獼猴桃、高山蔬菜、金銀花、莼菜、辣椒等特色農業,圍繞特色產業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努力使每個貧困村有主導農業產業、每個貧困戶有穩定的增收致富農業項目,逐步形成“育一個龍頭、建一片基地、興一門產業、富一方農民”的發展格局。
三是依托地理氣候資源發展中藥材產業。應充分發揮渝東南地區適宜中藥材種植的有利地理氣候條件,鼓勵發展黃連、天麻、青蒿、杜仲等名貴中藥材種植,扶持中藥材加工企業發展,對中藥材進行深度加工,積極發展現代生物醫藥等“無煙產業”,增強發展的比較優勢。
四是依托生態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渝東南各區縣要大力挖掘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風情文化,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改善環境,強化服務,突出生態資源優勢,把旅游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民俗生態旅游和休閑觀光旅游。
改造區位劣勢反貧困
區位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是渝東南地區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是貧困人口溫飽不穩定、返貧率高的要害所在。該區域要脫貧致富,改善區位劣勢首當其沖。
一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優化該區域交通布局,打通“斷頭路”,完善內外交通網絡。正視農民進鄉鎮進城區梯度轉移步伐加快,兼顧當前與長遠規劃建設村道路,以及農村入戶便道和生產便道,為方便居民出行、物流貨運暢通創造良好條件。
二是完善群眾生產生活設施。加快渝東南地區骨干水源工程以及塘堰、溝渠、管網等配套設施建設,解決該區域缺水問題。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人畜飲水安全。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完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強化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貧困人口醫療衛生、文化健身、社會保障等條件。
三是全力推動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見成效。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是重慶市確定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渝東南各區縣扶貧攻堅的頭等大事。要按自愿原則,以“搬得出、有產業、能致富”為基本要求,創新搬遷方式(如黔江實施的“一對一”對深度貧困戶兜底搬遷制度、武隆實施的“三個同步”模式),讓農民轉移到交通便利、產業齊備、設施配套的城區、鄉鎮、農民新村、特色大院相對集中居住,徹底改變生產生活的區位劣勢。
四是大力整治鄉村環境。要更加重視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全力構筑鄉村文明,著力打造環境優美、和諧穩定的靚麗新農村。
推動連片協作反貧困
基于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村較為分散、單靠扶持行政村難以改變整個片區貧困面貌的現實情況,推動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勢在必行。
一是堅持區域一盤棋的發展思路。全市主體功能區劃將渝東南地區明確為生態保護發展區,指明了區域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決定了渝東南地區的扶貧開發是一項整體工程。各區縣各自為政、單打獨斗,既不符合全市整體發展大局,也不利于區域整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堅持區域“一盤棋”發展思路,互相配合、共同發展。
二是堅持差異化發展原則。渝東南各區縣應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具備基礎優勢、前景看好的特色產業,如石柱黃蓮、黔江烤煙、秀山金銀花、酉陽青蒿、武隆黑山羊等。盡量規避片區產業同質化競爭和重復建設,避免資源浪費與惡性競爭,推進更有質量、更有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堅持抱團發展增強合力。“一根柱子撐不起一棟樓房”,渝東南區縣應互利互惠、抱團發展。在基礎建設上同步推進,比如打通縣際間的“斷頭路”,完善交界處的公共服務設施等;在產業發展上相互促進,各個區縣發展相對優勢的主導產業,其它區縣可以作為原料基地,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在旅游發展上協同推進,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地區性旅游品牌。
強化智力扶持反貧困
“人力資本論”認為: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扶貧既要治標,更要治本,關鍵要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應堅持治窮與治愚、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做到既注重改善農民落后觀念、提高整體素質,又兼顧農村不同群體實施有針對性的就業創業技能培訓。
一是要抓好基礎教育。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落實好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設置、師資配備、寄宿制設施建設、學生營養午餐改善和困難學生資助等特殊支持政策,保障貧困家庭子女平等入學,使農村學生有書讀,升入大學比例有提高,防止貧困代際傳遞。
二是要提升就業技能。抓好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設,讓沒有升入高校的農村學生全部免費接受中等以上職業技術教育。針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建立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制度,依托職業技術學院和中等職業技校平臺,分門別類實施有針對性的全覆蓋就業創業技能培訓,提高以技謀業、以技養身的能力。針對種植養殖專業戶,建立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制度,定期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使其具備農業技術、有市場意識。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搭建鄉鎮和村兩級培訓平臺,開辦“紅色夜校”培訓課堂,通過培訓使他們改變傳統落后生產生活觀念,提高農業生產技能和引導就近就地就業。
三是要注重能人帶頭。把培育和用好農村致富帶頭人作為一項重要扶貧任務來抓,引導農村能人帶頭創業和農民工帶技術帶資金返鄉創業,定責任人進行跟蹤技術指導和創業服務,使其成為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發揮好對普通農民的“傳幫帶”作用。
創新體制機制反貧困
在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中,傳統扶貧體制機制逐漸顯現出局限性,創新扶貧體制機制迫在眉睫。
一是實施精準扶貧。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抓住重點,不斷提高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的要求,認真研究和把握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規律和要求,加強扶貧統計與貧困監測,摸清貧困對象,建立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對精準識別鎖定的扶貧對象,因人施策制定扶貧項目、預算扶貧資金,將項目和資金規劃到村到戶到人,做到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精準扶持、精準管理。
二是實施兜底扶貧。在促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和改善農村發展條件的同時,對特殊貧困戶特別是沒有自我發展能力的貧困戶,比如因孤寡、傷殘、智障、老弱等特殊原因無力脫貧致富的特殊群眾,通過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建立特困戶住房保障制度,安排資金解決農村合作醫療自籌部分,建立農村特困戶人口大病救助專項資金,對其子女上學、就業給予重點扶持等加快脫貧步伐。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的特殊貧困戶,在做好階段性“兜底”保障基礎上,應側重加強對其發展意識和發展能力的培訓培養。
三是創新投入機制。創新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和工業資源向貧困鄉村流動。有效整合政府、企業、農戶三個方面的資源,拓寬扶貧開發投入渠道,努力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引導,部門參與,社會支持”的多元化扶貧投入機制。
四是構建大扶貧格局。應注重調動多方面的力量,從過去僅依靠政府的單向引導轉向全社會共同參與,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進一步創新扶貧方式,拓展幫扶領域,擴大幫扶規模,提高幫扶水平,全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扶貧開發的強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