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娟
摘 要:本文以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論來解讀這部《德伯家的苔絲》,分析其作品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以及他對自然和女性和諧共生的思想。
關鍵詞:苔絲;生態女性主義;女性;自然
在《德伯家的苔絲》中,哈代通過描寫大自然與女性之間復雜而緊密的關系,他對女性與自然的雙重關注,倡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托馬斯·哈代通過對主人公苔絲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描寫來襯托出資本主義制度向農村逐步滲透過程中的種種現象。
一、生態女性主義思想
(一)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的產生。生態女性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和生態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生態女性主義的概念首次出現是在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弗朗索瓦·埃奧博尼的作品《女性主義或死亡》中,旨在揭示人類思想領域和社會結構中統治婦女和統治自然的密切關系,不同于西方以男性為中心的男女二元對立的文化傳統,顛覆男權中心所建構的人類中心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批判西方社會的二元論,反對人類中心論、男性中心論,以及導致剝削、統治、攻擊性的價值觀;提倡改變人統治自然的思想,批判父權和男權的思想價值觀,謳歌女性的本質。
(二)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的主要觀點。第一,認為女性和自然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在創造和維持生命方面,女性同自然界是聯系在一起的,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如懷孕、生育與養育萬物的自然界有極其相似之處。并且二者還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女性和自然往往被忽略。女性多為養育下一代、持家等傳統勞動,不被社會重視。而自然也多被當時視為利用和征服的對象,女性和自然往往被忽略、被否定和邊緣化。第二,生態女性主義者主張非二元論,即人和其他物種都是獨立的個體,是相互依存的。從而批判傳統的二元式思維,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
二、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的體現
(一)大自然和苔絲。作品中苔絲是一個原生態,極具女性特質的人物。她生長在環境優美的農村,她純樸和純潔的心靈與自然界融為一體,就像一個大自然的女兒。苔絲的首次出場是在幽谷綠油油的舞場;被亞雷誘奸是在黑暗朦朧的夜霧中;重獲新生是在陽光溫暖的牛奶場;與安琪相愛是在熱情似火的盛夏;被拋棄是在那所荒涼的古宅里;而之后的生活背景多為黑夜、荒野和雨雪,人物經歷與自然相互融合。小說中通過優美的風景描寫,心理刻畫之細膩,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根本揭露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骯臟本質。
(二)批判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深入,資本主義勢力發展的鄉下,農民沒有了土地成為雇傭工人,原來意義上的農村形態不見了,農民四處奔波為了生存,資本主義徹底破壞了鄉村田園生活的寧靜。苔絲的家鄉,收割機、打麥機開始控制主宰整個農場,失業和貧困困擾著每一個人,苔絲一家也毫無例外的遭到破產的厄運。苔絲地位低下又是最底層的勞動者,自然更受到社會的種種壓迫。而又是貧窮使苔絲放棄了女性的尊嚴和愛情,才違背自己的意愿走上不歸路。苔絲的悲劇是要由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來負責的,是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摧殘了一個純潔的女人。
(三)男權主義是苔絲悲劇的根本原因。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性對待環境和自然的方式與對待女性的方式有相似之處,即把二者皆視為可掠奪、可占有的資源。”男性由于自身的自然條件和經濟地位,認為男性是社會的主導力量,而女性卻一直處于劣勢地位,她們是受壓迫、受支配被選擇的對象,成為男權世界的附屬品。
《德伯家的苔絲》里的愛情故事是兩男一女的故事,苔絲理應有主動的地位。但恰恰相反的是她處于被動和被蹂躪的地位,只因她生活在男權統治的時代,而亞雷和安琪代表著的是男權主義的霸道壓迫。
三、哈代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的形成
哈代生活在一個科學技術、業革命獲得空前發展的時代里,他對這場革命中的新舊兩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沖突帶來的矛盾與痛苦有著深刻的體驗。因此,他將這種痛苦的體驗融入作品之中,作為一位偉大的自然作家,哈代在其作品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于是在創作中,自然的與女性緊密相連,自然不斷反映著女性的心理變化,烘托著女性的形象。并且用女性的悲劇表達對大自然逝去的悲痛。
結語:哈代在《德伯家的苔絲》中,以特有的方式展現了男權主義下自然被征服和女性受控制的社會面貌,真實再現了女性在傳統文明和工業文明撞擊的夾縫中艱難求生的悲慘局面。他在作品中既描繪了神奇的自然,又刻畫了極富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倡導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他對飽受壓迫和蹂躪的女性的人道主義的同情,具有超前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在全球女性受不平等對待現象和生態問題十分嚴峻的今天,對《德伯家的苔絲》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進行解讀無疑對人們保護生態的意識及對女性問題認識的深化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群芳.哈代的自然觀與游苔莎、苔絲的悲劇.《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年第10期.
[2] 丁世忠.哈代小說倫理思想研究.四川出版集團,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