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革命老區,又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山西左權,在全國小康社會建設中的短板效應仍然比較突出。
告別窮窩窩
電影《老井》中講述的艱難生活就取材于左權縣拐兒鎮的老井村。100多年來,地處太行山巔的老井村交通不便、吃水靠天,村民們一代接一代地打水井,付出了幾十條生命的代價。直到1987年,老井村才有了第一口水井,至于通路、通電視和手機信號,都是近幾年的事兒。
2001年以前,左權縣像老井村這樣的偏僻窮村還有很多,散落在2028平方公里的深山中,生存環境惡劣、地理條件差、廣種薄收……移民搬遷成為當地百姓擺脫窮苦生活的必然選擇。
“左權縣在扶貧移民規劃中提出了‘一城34個中心村的發展方向,確定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地理位置相對優越、人口相對集中的34個行政村為中心村,以縣城和中心村為主要遷入區域,重點扶持300口人以下的貧困村實施移民搬遷?!弊髾嗫h扶貧辦主任侯秀英告訴記者。
五月的老區,流青溢翠。
記者走進左權,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強烈意愿,聽到了一批批干部為老區人民筑夢的鏗鏘足音。
遼陽鎮東溝村位于縣城東部的深山溝里,有5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322戶1154口人,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生產生活環境均極為艱險。最大的鋪峧村有18戶80口人,最小的小燕渠村僅4戶12口人。
據村支部書記郝云偉介紹,東溝村道路蜿蜒曲折、交通十分不便、通迅不通、耕地大部分在六七十度的坡上,只有少部分能耕地,其余土地靠人工镢刨。因地處深山,野豬、野兔、野雞等山害成災,使本來微薄的收入也變得缺乏保障。村民生活不便,連起碼的買點油鹽醬醋也要到很遠的地方或者城里去,孩子們到大的行政村上學,早上6點就出發,中午帶干糧,下午5點就得回家,一天花在險峻山路上的時間就得幾個小時。因上學艱難,上學的學齡兒童少,失學而成文盲的人很多。就醫看病就更難了,24個村只有車上鋪有個衛生所,各行政村有個簡單的保健站,自然村則無醫無藥,群眾只能小病強忍、大病硬拖,衛生保健狀況極其落后。
2003年,省地質環境專家對東溝村進行考察后指出:東溝村如遇強降雨,易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建議采取避讓搬遷措施。2004年,東溝村的整體搬遷事宜正式啟動。2007年底,距左權縣城2公里、占地170畝的東溝村移民新村建成了,全村1154口人的安居夢終于實現。
一路驅車穿行在左權縣的公路上,兩旁樹木蔥蘢、芳草青碧,向窗外張望,一排排紅墻藍瓦的獨門獨院小洋樓整齊排列,老人婦女正在休閑廣場表演“小花戲”,學校里傳出朗朗讀書聲,超市、飯店生意興隆。原來這里已經是阡陌縱橫、環境優美的東溝村移民新村,谷禾之香、青翠之色、安居之樂,讓人心曠神怡、精神煥發,不由得感嘆:美麗鄉村,豈止華西!
源頭“造血”
“遠離了山里的窮窩窩,村民們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做飯用煤氣,打工賺工資,出門就能買到新鮮蔬菜,女人們還燙起了時髦的卷發?,F在,趕他們回山溝他們都不會回去嘍!”郝云偉笑著說。
第一棟新居,住的是46歲的周新芳一家5口,她熱情地將記者迎進屋,只見110平米的小洋樓干凈整潔,客廳擺放著電視機、空調、沙發等家電家具,十分氣派。周新芳告訴記者:“現在的日子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我丈夫在附近的煤礦打工,每月能賺3000多元,月收入比過去兩年的總收入還多,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就像做夢一樣。”
如今,像東溝這樣的移民新村,正在左權縣加快建設的步伐。截至去年年底,左權縣移民搬遷人口達到了3.9萬人,分布在縣城、34個中心村、16個城中村。
產業缺失,增收無路,是左權人貧困的重要因素。易地扶貧搬遷一啟動,產業扶貧就已經開始了探索。
左權縣為讓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引導農戶務工經商。不僅通過提供小額信貸、適當減免稅收等手段全力支持移民戶自主創業,更重要的是大力發展煤電化等工業企業和商貿、旅游等產業,為農民進城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
石匣鄉扶峪移民新村幫扶87名婦女上山采摘沙棘,為太行野山果飲品有限公司提供生產原料,每年人均創收約3500元,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項主導產業。遼陽鎮東溝移民新村目前正在積極籌劃二期工程建設,著力解決移民搬遷后的民生問題。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和本地特色產業,一方面使移民搬遷后的閑置土地得以有效合理地利用,另一方面解決搬遷后村民的就業,使農業增效,農業增收,帶動一方經濟,走出一條優質、高效、環保的致富新路。
空殼村變身“莊園經濟”
農民遷出了深山,卻留下了上百個“空殼村”,水、電、路、房屋等資源閑置,大量土地撂荒。如何合理利用這些資源,成為左權縣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新課題。
生態莊園經濟模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2005年,左權向全縣發出倡議,鼓勵、支持先富起來的企業家和社會各界人士進山村創業,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金從城市向鄉村、從企業向農業流動,對遺留下的舊村舊址進行莊園式開發。
2007年,莊園經濟主已向移民村支付土地使用費共計800余萬元,直接增加了移民收入;部分移民以土地或以牛入股,參與莊園經濟開發,股權收益逐年增加;有的移民受雇到莊園里當常年工或季節工,實現了就近就業,獲取勞動報酬。粟城鄉茂豐生態經濟園自開發到2007年底,就累計為當地農民提供勞務收入78萬元。
2008-2010年,隨著山西省部分中小煤礦重組停工,左權縣不少煤老板也加入了發展生態莊園經濟的行列。武小紅在其所承包的煤礦被關停后,投資100萬元,租賃萬余畝荒山荒地,成立了華鼎生態莊園。
2013年,在山西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東溝移民新村充分利用移民搬遷后的18432畝棄耕地,在東溝舊村完成了千畝核桃園片區開發,總投資498.5萬元,建成核桃園1000畝,共栽植核桃樹3.5萬株,建設水源池10個,林道工程25公里。據悉,僅核桃一項進入成果期后,產值就可達到1050萬元。同時發展經濟林,利用2800畝耕地種植無公害小雜糧,真正實現了綜合莊園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左權縣關于全面推進生態莊園經濟開發的實施意見,到2020年,全縣生態莊園將達到400戶,規劃治理面積50.5萬畝,實現經濟產值4.7億元,帶動安置1.2萬個農村勞動力就業。
背井離鄉是為了幸福和安康。目睹一個個移民新村新變化的同時,人們也見證著這一宏大而系統工程背后的勇氣和決心。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币椎胤鲐毎徇w的實施,就是憑著一種勇于探索的精神闖出來的,憑著一股子奮起直追的老區精神攻堅克難來的,更是憑著苦干加實干干出來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左權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一定是山西的樣本,更是全國的典范,值得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