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松濤
摘 要:音樂理論在整個音樂專業的教學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應用方法來展現音樂理論課的魅力,提高音樂理論教學質量。用生動、輕松的“玩”法調動學生在音樂理論課上的積極性。
關鍵字:音樂理論教學;教學法;教學構想
音樂不止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我們對情感,情緒抒發的載體,對生活的憧憬和美好愿望的向往。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音樂理論教學中所傳授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等,是學生提高音樂素養的必要前提。在如今的教學現狀中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如何使學生放松身心,讓學生毫無拘束的充分發揮興趣性和創造性。從現階段的音樂理論教學狀況來看,我們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分析改進。
1 加強音樂理論教學中音樂情感和音樂要素的變化
音樂是情感的載體,是生動的心理語言。情緒于情感是音樂審美教育中的基本特征,而且,在音樂教育中還有特殊的表現內容。音樂的進行其實就是情感在不斷展示以及變化的過程,是音樂要素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音樂的特殊性就是情感的抒發、撞擊、宣泄、交流以及審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情感這條線,通過對音樂情緒和音樂情感的甲流,來提高學生情感的深度,讓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和音樂的情緒和情感進行溝通。在欣賞作品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學會比較音樂的變化。
比如在小提琴協奏曲《梁?!分?,讓學生比較“草橋結拜”、“英臺抗婚”所帶來感覺,曲子剛開始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覺,而在第二段中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沖突漸漸上升。學生說出第一段音樂是非常優美,歡快的情緒。而第二段則是憤怒焦急的情緒。通過學生對樂曲舒展于緊張的比較,體會出音樂快于慢的音樂要素的比較。充分體現了音樂欣賞中音樂要素變化是音樂情緒、情感變化的根本要素。
2 音樂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
音樂不僅僅是理解音樂理論這樣簡單,在音樂理論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將理論只是灌輸給學生,而不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的體驗,這只能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枯燥單調的理論學習也不能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音樂理論與時間脫節,使生動活潑的音樂變得枯燥呆板。直接導致學生對理論知道產生厭倦和回避,對音樂的賞析和學習能力的綜合能力下降。
3 音樂理論教學缺乏專業性
在很多學校中都缺乏對音樂理論教學的重視,很少組織教師進行學術上的探討與交流,很少開展有關于教學的研討、講座、參觀學習等等。導致學校內缺少學術和科研的氣氛。很多教師沿用舊教材、舊體系、照本宣科,不能把音樂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同事,在音樂理論研究上不求甚解,導致教學適量的下降。
4 音樂理論教學缺乏特色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港臺、娛樂性的流行音樂占據的我國音樂生活的主導地位。音樂教師難以進行音樂課堂教學,學生更是對流行歌曲十分迷戀,對高雅音樂缺乏認同。在教學上仍是采用老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得音樂理論教學非常死板,教學效果收效甚微,單純的進行音樂教學比較枯燥,如果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難做到因材施教。
5 理論的另辟蹊徑
無論哪一門學科,理論教學都是必經之路,而且必須走得穩,走的熟。而理論知識的枯燥乏味也同樣是任何一門學科也無法避免的通病。前面幾點對理論教學本身有了一定的改進,我們何不從另一個方面著手,把理論教學變成另一種形式呢?眾所周知,沒打開包裝的七巧板是方的,打開、打亂、拼湊后就有了精彩紛呈,音樂理論教學能不能做到這樣呢?筆者拋磚引玉在此舉例說明。首先我們設置一個教學模式,其中分為幾個部分,以興趣為開頭(幾乎所有的新式教學法、人性化教學法都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的實踐(即興創作、或者描述對某一作品的領悟,表達一下自己對某一作品表現手法的想法等)為內容,由教師在肯定的同時指出不足,最終在得到比較好的實踐結果之后,再從頭梳理并套入正確的理論知識。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避開理論知識的繁瑣枯燥,用實踐成果帶給學生的滿足感和信心去印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并牢固掌握其精髓。
音樂有著無比廣大的發展空間,各種音樂異彩紛呈,就好像結滿了奇花異果的巨樹。理論知識是樹干,沿著樹干向上爬,才能得到香甜的果實。一名合格的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方向,至于成果如何根據學生的才能因人而異。只會唱歌的不是音樂人,光會彈琴的也不是音樂人,只有牢牢掌握了完備的理論知識體系,并以其為基礎,對音樂有著良好感悟和高超表現能力的才是優秀的音樂人。我們要為學生打好基礎,杜絕空中樓閣,相信更多的朗朗更多的宋祖英就會在廣大教師的課堂之中,慢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