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富麗
摘 要:中職生是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自己的心理特點,數學屬于中職生厭學的科目,如何在中職數學課堂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中職數學教育;心理特點;心理健康教育
1 中職數學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伴隨著普高的擴招,現在的職業學校招收的大都是中考落榜的學生,真可謂是“昔日百里挑一,今朝來者不拒”,職業學校的生源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弱,數學成績尤為明顯,成了各科中的“重災區”,各職校生源情況之差異,加之很多職業學校過度強調專業課程的重要性,導致數學課時數量被一再壓縮。個別職校為了給專業課程的“亮綠燈”,甚至出現了刪減數學“基礎模塊”部分章節教學內容的情況
2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數學學習狀況調查
為了更好地了解職業學校學生的數學學習及思想狀況,對2013年9月對亳州中藥科技學校入校的近三百名學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概括起來我校中職學生在數學學習上主要存在如下的問題:
2.1 學習方法落后
職校學生數學成績不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初中數學基礎薄弱,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學習能力較差,只會做一些基本的數值運算套公式的習題,而對需要經過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愿意做了,心理上有畏難情緒。
2.2 學習自覺性差,依賴性強
學習上主動探求知識,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的意識相當薄弱,作業抄襲現象嚴重,有少數學生甚至從不做作業。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能夠認真復習完成作業的學生僅占15.8%,有12.4%的學生既不復習也不完成作業,有超過六成的學生作業存在抄襲現象
2.3 基礎差,學習情緒低落
職校學生的文化課基礎普遍較差,而數學就更成了“重災區”,“對數學學習沒有信心,怕數學”的占到了80%,對我校2013級學生中考數學成績作了數據統計,及格率僅為12.6%。不少同學數學學習興趣低落,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他們屢戰屢敗,產生了較重的學習心理負擔,進而導致了惡性循環。
2.4 耐挫折能力較弱
中職學校學生正步入青春期,具有典型的青春期心理。現在的中職生大多屬于獨生子女,特別是女生,從小嬌生慣養,心理脆弱,經不起任何挫折打擊,而這時的挫折是客觀存在并且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就業方面,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他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于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3 課堂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針對職中學生文化基礎較差且學習的專業理論較深,學生學習困難就容易易失去學習興趣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降低教學難度,讓學生感到“跳一跳可以摘下桃子”,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然,降低教學難度,不代表隨意降低要求,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需求和教學目標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條件下而靈活把握教材,制定貼合實際的教學目標,逐步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要求。實際教學中,研究學生的心理,掌握學生的特點,適當降低教學難度,確定可行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的重點,逐步突破教學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結合專業課特點,選擇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引導他們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學過程中,分層設計課堂提問和階段性檢測試題,讓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多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能力、潛力和進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由低到高逐步提升,增強他們學習專業課的信心和興趣。這對職高生的成績乃至成長意義重大。
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暗示、引導、質疑等方法,改變學生的非理性信念,建立新的合理認知。注重知識的遷移。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讓學生學會處理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學到成長所需的經驗,在教學中設計和創造多種模擬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較強的適應能力,這樣才能學以致用,真正提高學生調控自我的能力。
注重情感的領悟教育。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生動有趣、內涵豐富的講授和演示來啟迪和教育學生,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例如,通過閱讀和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交流心得體會,討論不同觀點,有助于態度的改變和人格的發展。
注重培養學生抗挫能力,有受挫的心理準備,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能正確對待困難, 并有較強的耐受力。利用學生在校期間情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挫折來鍛煉、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當他們遇到困難、挫折時,幫助他們戰勝困難,迎接挑戰,培養他們獨立、果斷、堅韌、勇敢的品質,減少心理障礙及其它心理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葉一舵.我國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教育學刊, 1997(2):34-37.
[3]燕國材. 論心理素質及其教育[J]. 云夢學刊,2000(03):71-75.
[4]錢含芬. 學生心理素質與學生成就相關的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1) :33-38.
[5]馬桂蘭, 鄭寶錦. 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23: 65.
[6]蔡上鶴. 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M]. 中學數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