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到2012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這是我國政府歷史上第一次為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問題進行大規模的投入。
關鍵詞;新農合;制度認同;就醫行為;參保意愿;比較分析
近年來,國家更加關注三農問題,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實際問題,各級政府都在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爭取給農民帶來跟多實惠。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構建農村醫療衛生保健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切實緩解廣大農民群眾“因病制貧”、“因病返貧”問題的重要途徑。但盡管如此,這種利國利民的新農合制度在運行中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目前,新農村合作醫療體系正在迅速普及推廣,隨著工作的深入展開,這項惠及六千萬農村人口的政策,在不同的地區暴露出不少的問題,認真分析這些困難產生的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是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們調研重在了解有關農民對于該項制度認同的相關影響因素。
1 當前現狀分析
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政府、集體和個人三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資金籌集方面,新農合由各級政府給予財政支持,設立專項基金,列入每年財政預算;資金管理方面,管理機構對全部基金進行審核、管理、監督,定期向社會公布基金的使用和監管情況;理賠方面,當參合人員在定點醫院發生可報銷醫療費用時,先行墊付后按一定比例報銷。醫療體系的完善,是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的標志。一個完善的醫療體系,首先應該保證弱勢群體,比如:失業人口,進城務工人員,貧困地區農民等的實際需求,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而醫療體系的發展完善,首先在于社會保險機制的成熟。我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于九十年代初開始,起步較晚,而且專注于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設立完善,從而出現了兩個大的缺口,即進城務工人員醫保問題與鄉村醫療保障問題。今日所反映的看病難問題,尤其集中在這兩塊上。
縱觀眾多的發達國家,主要有三種醫保體系。 德國的醫療保健制度是世界上第一個醫療保險制度。其特點是:醫療保險基金社會統籌、互助共濟,主要由雇主和雇員繳納,政府酌情補貼。目前,世界上有上百個國家采取這種模式。而瑞典的全民社會福利保險制度。瑞典的衛生保健服務具有兩個特點:衛生福利事業統一由國家管理,衛生服務90%由國家創辦的公立醫院或公立衛生機構提供;允許實施私人健康保險制度。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瑞典開始著手改進醫保制度,內容包括:中央政府加強對省議會的衛生保健政策的指導,努力降低衛生保健費用;國家對省所作的醫療保險基金補助按居民總人數撥款;規定各省議會用于衛生保健費用的總額每年不得超過175億瑞典克朗。美國:社會醫療保障和私人醫療保險。美國醫療保險的形式有兩大類:社會醫療保障和私人醫療保險。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醫療市場實行非組織化的管理體制,在全國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措施。
2 我國醫療現狀分析
我國在2008年已基本實現建立全國范圍內覆蓋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基本目標。到2010年,新農合參保人數達8.35億,參合率達95%。“十一五”期間,中央累計安排專項資金558.4億元,支持近5萬個醫療衛生機構項目建設,初步建立了由55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3萬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組成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通過培養培訓、對口支援、執業醫師招聘等多種方式,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逐步形成了衛生部門監管、多種形式經辦機制,促進了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和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政府在改進優化新農合統籌補償機制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醫療保障基金的風險管理和精算技術水平得到了提高。
然而,新型農村醫療還存在著籌資機制、醫療機構監管、基金收支等諸多問題,具體來講:
1、籌資難,長效的籌資機制無法建立。從新農合啟動至今,全國范圍內都普遍采用上門收繳的參合個人資金籌集模式。這種籌資模式不僅要動用大量人力,還耗時、耗財,籌資成本相當高。
2、醫療機構管理難度大,基金運行風險難以加以有效控制。由于醫療機構的管理模式與工作人員福利待遇發放的機制的特殊性,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為了自己的利益會通過開大處方、亂檢查、濫檢查、偽造住院信息等各種手段套取新農合資金,這給新農合的基金安全帶來極大的風險。輕則影響新農合的運行環境、損壞政府形象,重則造成了新農合基金的嚴重透支。
3、政策性支出增加,基金測算難以平衡。新農合啟動初,其基金支出只有一個,即按政策對參合者的住院費用進行補償。而隨著新農合的推進,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但是地方則把這些本應相關部門各自承擔的幫扶資金全由新農合承擔。加之政府還提倡全面實行普通門診治療費用補償,這一系列的項目支出大大壓縮了對住院費用的補償標準,導致補償率無法得到提高,農民就醫負擔還沒有降下來。
3 研究的結論
根據上述報告分析,為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提升參合民眾制度認同,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僅供參考:
1、中央財政補貼適當加大中西部貧困地區撥付比例,逐漸撤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逐步實現地方醫療自治;
2、地方財政一方面繼續依仗中央補貼,另一方面加強與醫院聯系,爭取在用藥上實現“物美價廉”,減少當前壓力;
3、個人參保費應維持在現今水平,如若再漲,民眾極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參保懈怠
4、加強多地新農合系統聯網
通過引入較為先進的統籌軟件,逐步實現異地報銷,慢性病、特殊病種等病的報銷。此外在異地報銷過程中,建議根據參合民眾經濟負擔能力在兩地補償機制中擇優使用。
作者簡介
樓柯辰(1992-),男,漢族,現就讀于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