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卓
摘 要:傳統民法理論特別強調合同的相對性原則,一般認為合同只在當事人間發(fā)生效力。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著各種涉他合同,其中包括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但是,我國《合同法》第64條將其規(guī)定得過于簡單籠統,第三人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無法得到充分的權利保障和救濟,而附保護第三人作用的合同和第三人利益合同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極好的構建模型。
關鍵詞:合同的相對性;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第三人利益合同
七夕情人節(jié)當天,甲向花店購買了一束鮮花,要求花店直接將花束送至女朋友乙的家中。適逢乙外出不在,花店遂將花束放置乙家門口,等乙晚上回來的時候,花束已經散亂一地,毫無美感。乙一怒之下便與甲分手。
丙向商店購買了一個冰箱,商店贈送了一個熱水壺。丙要求商家將電熱水壺直接交給丁。后丁因為電熱水壺而受傷。
花店向乙送花的行為和商店向丁送電熱水壺的行為明顯都是“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行為。根據《合同法》第64條規(guī)定,乙無權要求花店承擔違約責任,更加無法要求花店承擔其因為分手而產生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而因電熱水壺受傷的丁只能要求商店承擔侵權責任,而非違約責任,如果丁沒有受到傷害僅有商品瑕疵,那么他甚至連侵權之訴都無權提起,他的權利將無從得到保護和救濟。
從上述兩種情況來看,64條中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違約責任的規(guī)定并沒有突破合同的相對性。由此便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第三人由于債務人的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受到傷害,是否只能提起侵權之訴?如果第三人人身沒有受到傷害,僅僅只有商品瑕疵,那么在不能提起侵權之訴和違約之訴的前提下,第三人的權利如何得到保護和救濟?
1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1.1 對《合同法》第64條1的理解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顧名思義,是指根據當事人約定,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在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時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的合同。
就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對這類合同的規(guī)定主要是64條。而且第三人并非合同當事人,只是依照債權人的指令接受債務人的履行,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并沒有被打破。因此,如果債務人違約,應當向債權人而非第三人承擔責任。應當理清一個觀點,即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不是第三人利益合同。(具體不同之處由文章的第二部分詳細述之。)《合同法解釋(二)》第16條2也印證了這一點。也就是說,作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中的第三人,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并沒有訴訟當事人的地位,沒有獨立的請求權。
1.2 《合同法》第64條的不足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涉及第三人的合同逐漸出現并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但64條,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1.未賦予第三人對債務人的履行請求權
它主要規(guī)定了向第三人履行合同中違約責任的承擔。它并沒有明確賦予第三人對債務人享有直接請求權,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回到前言的兩個案例上看,如果花店遲遲不將甲購買的花束送給乙,甲又不方便行使對花店的請求權時,乙該采取何種方式才能得到花束?如果商店遲遲不將電熱水壺交給丁,丙因為某種原因不愿或者不能行使自己對商店的請求權時,丁的權利又該如何得到保護?
2.未規(guī)定債務人對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
64條規(guī)定了在債務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時候,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的對象應當是債權人,第三人無權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當第三人的人身受到損害之時,可以向債務人提起侵權之訴。再以前言兩個案例為例,如果花店未在七夕情人節(jié)當天將花束送至乙手中或者送至乙手中的時候花束已經遭到損壞,乙的心靈由此大受創(chuàng)傷,為此和甲分手,那么乙心靈所受到的傷害如何讓得到救濟?如果丁收到的電熱水壺有質量瑕疵,在使用的過程中爆裂,所幸丁沒事,但也為此受到了驚嚇,而他既不能提起侵權之訴,也不能提起違約之訴,丁的權利該如何得到保護和救濟?
2 第三人利益合同
隨著社會經濟聯系日益復雜,作為合同相對性的例外的第三人利益合同,逐步得到不少國家立法的肯定,成為域外保護合同之債中第三人利益的強力措施。
2.1 第三人利益合同概述
1.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定義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為給付,第三人因而取得直接給付請求權的合同。在此類合同中,對第三人給付者為債務人。要求債務人對第三人給付者為債權人,第三人稱為受益人。
2.與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的區(qū)別
由前述所知,第三人利益合同與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是具有不同屬性的:其一,前者第三人享有對債務人有直接請求履行權,而后者未作規(guī)定。其二,前者債務人不履行、瑕疵履行時,第三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而后者無此權利。其三,前者,第三人在民事訴訟中享有獨立的請求權,而后者,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
3.引入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必要性
為了適應經濟的發(fā)展,合同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以此清償受約人對第三人的債務。債務人的一個行為使兩個債權債務關系消滅,節(jié)省了清償流程,提高了效率。此外,保險合同的日益發(fā)展也要求引入第三人利益合同。在事故發(fā)生時,保險金支付給受益人,如果該受益人不能直接請求權,保險合同將無法存續(xù)下去。因此,第三人利益合同成為這類合同的通常形式。
2.2 各國關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適用規(guī)定
1.大陸法系國家
大陸法系國家雖然承認合同的相對性,但也規(guī)定了例外,即第三人利益合同。
法國以民法典的形式規(guī)定了第三人利益合同,但適用的范圍只包括兩類:其一,當事人在為自己設立債權的同時也為第三人設立債權;其二,附負擔贈與的場合。十九世紀以后,逐漸發(fā)展起來。德國詳述了此類合同,認為相對獨立的第三人利益約款與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是不同的行為。以此為范本,日本、瑞士、意大利等國均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
2.英美國家
英國法受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影響較大,且信托制度的發(fā)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不承認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直到1999年11月第三人利益合同才終于真正在立法上得以實現。在美國,此類合同在19世紀中期就得到了判例確認。美國合同法第二次重述不區(qū)分受益第三人和債權人受益人,但增加了意向受益人。只要是當事人有允許第三人受益的意思表示,或可以預見、應當預見第三人受益,第三人有直接請求權。
3 我國保護合同之債中第三人利益之立法展望
在保護合同之債中第三人利益問題上,可以借鑒域外的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相關內容,以期貫徹實現我國法律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正義原則。
3.1 設定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必須經過第三人同意
在德國的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意就能使第三人取得權利而無需第三人同意。如果第三人拒絕,權利會溯及性地消滅。這可以借鑒到我國的64條之上。第三人取得權利的模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經第三人的同意取得權利,第二種是無須第三人同意,僅雙方當事人合意即可使第三人取得權利。我國合同法應采第二種,受益表示僅發(fā)生使其權利確定的效果,即只有在第三人表示接受合同為其設定的利益時,此種合同才能對第三人產生效力,第三人才實際取得利他合同中所設定的權利。在第三人明確表示前,債權人有權撤銷為第三人設定的利益。第三人表示接受后,一般情況下債權人不應反悔。
如前言的案例,甲在和花店達成合意之時,乙就取得了相應的權利。如果乙以一定的方式表示同意以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就對其產生了效力,乙就可以行使相應的權利了。商店和丙丁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商店只要和丙達成了合意,丁就取得了權利,一旦同意,就可以享有相應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中的權利了。
3.2 限制性肯定第三人對債務人的履行請求權
第三人在要求債權人行使請求權遭到債權人明示或默示的拒絕之后,法律應當賦予其對債務人的直接請求權。64條沒有明確規(guī)定第三人直接請求交付標的物的權利。根據上文分析,在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中,第三人如果不享有該權,那么其對標的物享有的權利將無法得到保障。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受到損失的主要是第三人而不是合同的當事人。債權人往往會怠于行使或不能行使訴權。這種情況下,債務人可能不當得利,而受損第三人無法被救濟。此時,我國立法機關可以通過法律解釋對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予以認可。但是,這種認可是有前提的,即債權人不能或不愿對債務人行使請求其將標的物交給第三人的權利。
如此一來,前言的兩個案例窘境即可解決:如果花店遲遲不將甲購買的花束送給乙,甲又不方便行使對花店的請求權時,乙可以在甲不能或不愿請求花店向乙交付花束時對花店直接行使請求權要求花店在指定時間將花束送至自己手中。而如果商店遲遲不將電熱水壺交給丁,丙因為某種原因不愿或者不能行使自己對商店的請求權時,丁也可以直接請求商店履行交付電熱水壺的義務。
3.3 限制性肯定債務人對第三人的違約責任
當債務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在第三人在要求債權人行使該權利遭到明示或者默示的拒絕之后,法律應當肯定債務人對第三人的違約責任,即第三人有權要求債務人就履行瑕疵對其承擔違約責任。債權人與債務人、債權人與第三人之間都可能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存在。那么如果債務人不履行某個合同,而導致債權人無法履行另一個合同,由此使第三人受損。如果第三人依據合同相對性原理要求債權人賠償,將會受到來自可預見性規(guī)則和因果關系的限制。第三人可能無法從債權人那里獲得足夠賠償。反之,如果第三人和債權人之間無民事法律關系存在,那么第三人的權利和損失甚至無法從債權人那里得到一定的救濟,這違背了公平原則。因此,限制性肯定債務人對第三人的違約責任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前言案例的另一種困境也可以得到解決:如果花店未在七夕情人節(jié)當天將花束送至乙手中或者送至乙手中的時候花束已經遭到損壞,乙的心靈由此大受創(chuàng)傷,為此和甲分手,那么乙可以在甲不能或不愿請求花店承擔違約責任之時要求花店向自己承擔違約責任。而如果丁收到的電熱水壺有質量瑕疵,在使用的過程中爆裂,所幸丁沒事,但也為此受到了驚嚇,而他在丙不能或不愿請求商店承擔違約責任之時可以要求商店對自己承擔違約責任。
4 結論
盡管我國《合同法》中多處規(guī)定了第三人,但對合同關系所涉及的第三人之權利義務規(guī)范略顯欠缺。在市場經濟中,促進合同成立,交易形成是市場的主趨勢。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和規(guī)制第三人的行為顯得至關重要。
而如何對合同之債中第三人的利益和權利進行保護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雖只是冰山一角,但仍舊是問題突出,構建困難。本文主要是借鑒域外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來對此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至于《合同法》第64條與《合同法解釋(二)》第16條的關系、是否可以在我國設立第三人利益合同等問題在此就不贅述了,尚待研究透徹后方可進行撰稿。
參考文獻
[1]黎建飛、王衛(wèi)國.保險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尹田.法國現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傅靜坤.二十世紀契約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黃麗穎.論債對第三人的效力[J].法制博覽,2013(17).
[5]湛洋.《合同法》第六十四條的再探討[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6]李磊、陳岑.第三人利益合同立法芻議[J].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7]趙元元.論附保護第三人作用合同[J].行政與法,2006(11).
[8]袁小珺.試論利益第三人合同[J].法制與社會,2013(10).
[9]韓世遠.試論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J].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6).
[10]吳旭莉. 合同第三人存在情形的實證分析―兼評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國存在與否[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11]蔣光福.向第三人履行的法律適用[J].遼寧財專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