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責任意識的強弱事關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從大學生責任意識薄弱的表現出發,提出高校通過開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多種形式責任意識教育,通過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環節,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287-02
一、當今大學生責任意識缺乏的表現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責任意識的強弱事關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但是,當前我國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就大學生的總體而言,大多數人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理想、有抱負,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但是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突出的表現為:
第一,生命責任意識淡薄。大學生是成年人,應該懂得尊重和保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古語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也。”愛護身體的每一部分,不僅是出于孝道的觀念,更是對生命的關愛。可實際上,部分大學生存在著漠視生命,和否定自身生命的現象,其中,最為嚴重的是自殺。有些大學生不僅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對還他人的生命權進行無情的踐踏和摧殘。
第二,功德意識差。大學生以集體生活為主,每個人對這個集體中的秩序都應該遵守,都應該盡職盡責的去維護。可是部分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缺乏公共的道德素養。在大學生活中,有的學生漠視規則條例的存在,對公共設施毫不愛惜,隨意的破壞;無視課堂秩序,在課堂上吃東西,睡覺,隨意走動,接電話,甚至無故曠課。
第三,感恩意識弱化。我國的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已經是成年人,但經濟上很少有能夠獨立的,主要依靠父母的供應。但有些大學生卻沒有回報父母之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平時在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在自己需要幫助時才主動與父母聯系,平時卻很少給家人一定的關心和問候。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大學生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由于歷史和現實、主觀和客觀、社會和大學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大學生責任意識比較薄弱。但是,只要充分發揮高校的教育功能,不斷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環節,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大學生必將以強烈的責任意識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創新
江澤民同志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同樣,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也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實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富有創新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第一,自律教育。自律就是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教育。作為大學生,自律是他們在校期間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的前提,更是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基礎,自律教育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載體,并且納入學風建設之中。自律教育不僅僅應該教育大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還要讓他們懂得要珍惜生命,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校教育學生不應該僅僅以溫情對學生進行關愛,還必須讓學生認識到紀律約束的現實,只有這樣,學生身心的成長才有可能是健全的。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個有教養、有責任意識的人,就必須做到自律。
第二,形勢與政策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根據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讓大學生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當前的形勢,更加明確自己肩負責任和使命。高校要把形勢與政策教育落實到大學生提升責任意識,提高綜合素質的自覺行動中。
第三,加強誠信教育。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作為新時代學生必須具備的品質,是大學生能夠成長成才,能夠融于整個社會的最基本的素質。大學生誠信意識的缺失是導致責任意識弱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使誠信教育在高校得到加強,高校必須建立健全的誠信教育體系,營造誠實守信的校園氣氛,建立校園誠信監督機制,使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得到強化。誠信教育必須要落實和滲透到高校的教書育人中,管理體制中和服務工作中。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高校應該做到高目標低起點,一定要從最基本的進行抓起,讓學生要做到作業不抄襲、考試不作弊、消除功利心理等。
(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大多數都是沿襲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最終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不足,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降低。因此,高校要根據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發展的規律,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斷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方法。
第一,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的前提條件。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應該做到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教育、引導學生,又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關心和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堅持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吸引力,要改進課堂教學的方法。應該使教學方法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大學生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的規律,通過改進教學方法,逐漸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在教學方法上要把以前的單性的“注入式”教學變為師生交流的“互動式”教學,提倡啟發式、探討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不同類型的學生的特點,采取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專題演講、辯論等教學方法。
第三,運用網絡的新手段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陣地。網絡作為新的信息載體,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隨著高校信息化程度的加快,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越來越普遍和頻繁,上網已成為大學生學習、交往、娛樂等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網絡對新一代人的健康發展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高校必須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重要性,認真利用互聯網這個網絡工具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通過互聯網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環節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育一方面必須基于現實,同時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向未來,教育不僅僅應該做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獲得健康地成長和全面地發展。因此,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做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自己,發現自己的優缺點,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最后達到在實踐中提高自我的目的。
第一,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大學生社會實踐一定要使的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就業擇業和自主創新相聯系。高校要跟社會實踐組織一起拓展大學社會實踐內容,開展各種各樣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社會調查、志愿者等活動,引導廣大的青少年走出校門、走進社會,使他們在實踐和為社會服務中了解自己,準確的定位自己,使他們的認識得到升華,覺悟得到提高,使他們逐步認識到自己對個人、家庭、國家的責任,引導他們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社會,促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提升。
第二,擴大社會實踐的參與面。由于一定的經費、師資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不能面向所有的學生,僅僅針對少數優秀學生,特別是學生干部,這樣就忽視了廣大普通學生想要參加社會實踐的愿望。因此,不能為大多數的學生創造實習機會和提供必要的指導。高校要達到一定的社會實踐目的,就必須要使得社會實踐面向所有的學生,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增進學生的實踐知識,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
第三,建立健全社會實踐的監督反饋機制。社會實踐的主體是大學生,但是,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學校對指導監督的漠視,實踐就會逐漸的流于形式。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實踐的指導和管理的力度,制定詳細的社會實踐計劃,并且加強實踐過程中領導和組織,認真總結實踐經驗,使其成為今后工作的第一手資料。
參考文獻:
[1]張文學;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0.
[2]張立方.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3]熊濤.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5).
[4]張浩.“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3).
[5]程芳.創新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時代要求[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2).
[6]林潔.學生黨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5).
[7]王艷.當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與培養途徑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3).
[8]周巖.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1(10).
[9]李朝暉.責任意識是大學生成才之必備素質[J].中國成人教育,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