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殘疾人依然就業難 幾十年來,中國殘疾人的工作大多不外乎按摩、糊火柴盒和理發等行當。如今,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訓項目依然有限。對他們而言,即便中國已迅猛發展多年并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無業仍是令人畏縮的難題。官方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約有8500萬殘疾人,其中在城鎮和農村就業的分別僅為400萬和1700萬。專家認為個中原因很多。這與導致非政府組織作用有限的中國獨特政治體系有關。過去30年來過分關注經濟增長也令就業歧視問題未受重視。中國已頒布一些保護殘疾人的法律,但沒得到有效執行。大多數人仍對(殘疾人)就業權利很陌生。人們會想,連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為何還要為殘疾人提供工作?直到不久前,有關活動人士才感到“時來運轉”:北京奧運會及接踵而至的殘奧會。由于事關中國的國際聲望,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舉投資殘疾人基礎設施,并簽署《殘疾人權利公約》。投資取得了回報:中國以巨大優勢在殘奧會獎牌榜上獨占鰲頭。但此后,殘疾人的權利大多漸行漸遠。殘疾人就業難也與上學難有關。關鍵問題還是社會歧視。中國要求企業的殘疾人用工比例達1.5%至2%。但一些用人單位寧愿交“罰款”也不愿雇殘疾人。有的企業為達標花錢買殘疾證書,另一些以極低工資“聘用”殘疾人,卻不讓其干具體工作。中國殘疾人就業正出現微弱希望。例如,近年來許多殘疾人開始在購物網站上經商。但一名殘疾人的母親說,“社會仍對我們不友好。我們想要的只是一些尊重。”▲(作者威廉·萬等,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