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戰國
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支撐。為了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必須重視中原城市群的主體支撐作用。近年來,全國掀起了新一輪城市群轉型升級發展熱潮,沿海三大城市群正在向世界級城市群轉型升級,伴隨著國家經濟戰略西移,中西部地區城市群順勢崛起,河南省亟待加快中原城市群轉型升級,以更高目標為導向重構中原城市群,以問題為導向,尋找突破口。
一、打造國家級和世界級的中原城市群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中原城市群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龍頭,有望成為繼沿海三大城市群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群或第四大經濟增長極,加快構建新型中原城市群是國家戰略西移的重要支撐。
中原城市群面臨轉型升級的重大歷史使命。力爭2020年使中原城市群成為國家級城市群,鄭州躋身于全國前十位國家中心城市行列,洛陽成為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力爭2030年中原城市群成為世界級城市群,鄭州躋身于世界城市行列,洛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成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核心強大、分工明確、緊密互動,一體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城市群。
二、世界五大城市群轉型升級的經驗
按照簡·戈特曼的標準,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達到城市帶的規模,稱為世界五大城市群: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紐約大都市圈);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城市群(倫敦大都市圈);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大都市圈);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東京大都市圈)。這五大城市群轉型升級的經驗主要有:一是經濟高度集中、中心城市首位度高、產業結構高度服務化,二是首位城市為世界中心城市(或全球城市),三是空間結構特點為“圈層結構”,四是大都市區呈現“多中心”布局,五是建立以軌道交通為主導的現代交通網絡(或通勤圈),六是注重以戰略規劃引領發展。
三、制約中原城市群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主要矛盾
(一)作為中心城市的鄭州市經濟實力弱、首位度低、發展滯后
根據增長極理論,中心城市作為最大的增長極,其規模、層次和地位決定所在經濟區或城市群的規模、層次和地位。由于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龍頭和核心增長極,位居國家前列的城市群一定具有位居國家前列的中心城市。
鄭州中心城市規模小、實力弱、層次低,與重慶、成都、武漢相比明顯處于劣勢,在全國的位次靠后、首位度低。
當前制約中原城市群的主要矛盾是鄭州中心城市總量規模和綜合實力較弱,其根源在于鄭州“多中心大都市區”和“一體化大都市圈”沒有形成,難以支撐快速集聚發展的需要。
(二)“多中心”鄭州大都市區空間結構框架體系沒有形成
為了適應城市集聚擴張發展需要,我國主要中心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把所轄縣(市)行政區劃調整為市轄區,將都市區發展取向由“單中心”“攤大餅”模式轉向“多中心、衛星城”模式。鄭州市始終沒有突破現行行政區劃的限制,建立 “近郊多中心、遠郊衛星城”的大都市區空間布局。從體制來說,鄭州市所轄六縣(市)行政區劃調整沒有任何進展,“市區與郊縣”雙軌制的二元結構,沒有形成合力和集群優勢;從產業來說,并沒有形成產業鏈的緊密關聯,中心城區的低端產業并沒有向郊縣(市)大規模轉移擴散;從交通體系來說,中心城區與郊區縣(市)之間的地鐵或輕軌系統還是空白,通勤圈沒有建立起來。
(三)“多核心”鄭州大都市圈和通勤圈沒有形成
以中心城市為增長極,與周邊核心城市互動發展,構成“一體化或同城化”大都市圈,形成大城市群的集聚增長核心區,輻射帶動外圍城市圈層的協調發展,這是世界城市群發展的一般規律。
根據國內外經驗,“多中心”大都市區或“多核心”大都市圈形成的必要條件是建立便捷的交通圈和通勤圈。鄭州市與周邊的8個省轄市之間的半小時至一小時交通圈已經形成,但是交通圈并沒有變成通勤圈,原因在于高鐵和高速公路的通過費用較高,不能被一般大眾通勤所接受,一般公路和市內道路交通擁堵嚴重,難以滿足通勤需要,通勤圈只能以軌道交通為標準,然而,大眾化的軌道交通網絡還未建立起來。
所以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河南省要想使中原城市群和經濟區進入國家級,其鄭州中心城市必須首先進入國家級,關鍵是應提升鄭州市目標定位,拉大空間框架,優化空間結構布局,構建大鄭州都市區和大鄭州都市圈,重構中原城市群。
四、構建新型中原城市群的戰略重點
(一)構建“多中心”的大鄭州都市區
應瞄準構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目標定位,創新理念、規劃、體制,跳出鄭州來謀劃鄭州,大膽借鑒國內外成熟經驗,破除條條框框約束,勇于創新,探索國家中心城市特色發展的“鄭州模式”。一是積極構建“2核+3次+5衛+2副”大鄭州都市區框架體系;二是推進鄭汴同城化,打造“鄭汴港金三角”都市區。
(二)構建“多核心”的大鄭州都市圈和通勤圈
積極構建“1+8大鄭州都市圈”:將大鄭州都市區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當然也是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將洛陽市定位為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形成鄭州、洛陽雙中心格局;將新鄉、許昌、焦作、濟源、平頂山、漯河等定位為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城市。打破行政區劃的障礙,加快一體化乃至同城化發展,提升集聚集群功能,分工協作,協同發展,走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特色發展的道路,將鄭州都市圈打造成為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區,帶動中原經濟區周邊區域快速發展。
(三)構建中原城市群“鄭州洛陽雙中心結構模式”
中原城市群當前是“一主兩副”模式,即一個鄭州主中心城市、洛陽和開封兩個副中心城市。當前這個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案,對中原城市群來說,雙中心也許是更優化的選擇。
筆者認為,中原城市群可以采取“鄭州和洛陽雙中心結構模式”,其中鄭州市定位于國家中心城市,洛陽市定位于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實行鄭洛雙中心模式有利于彌補鄭州中心城市經濟實力不足的弱點,形成鄭洛工業走廊和都市連綿帶;可以將“副中心城市”的名號留給中原城市群的外圍(外圈),激發外圍城市發展活力和動力。
(四)構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外圍圈層”
根據中心地理論,“圈層結構”符合交通、市場和行政等最優化三原則,是效率最大化的空間布局形態。應積極構建“圈層結構”的中原城市群:第一層為中心區,建設大鄭州都市區;第二層為核心區,建設大鄭州都市圈(內圈);第三層為外圍區,擁有“若干副中心城市”的外圈。強化專業化分工協作,推動結構重組、功能優化和一體化發展,形成中心城市帶動外圍城市、外圍城市支撐中心城市的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將安陽、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濮陽、周口等外圍省轄市設為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這不僅符合市場、交通、行政三個最優原則,而且有利于集聚外省要素資源。同時,周邊省份的戰略布局已經對河南省的戰略空間形成擠壓之勢,河南省設置若干個副中心城市既符合理論又符合實際,既是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積極應對區域競爭的需要。
(五)構建中原城市群“三級五網一體化”軌道交通體系
積極構建中原城市群軌道交通體系:一是加快規劃建設“米”字型高鐵網絡;二是加快規劃建設中心城市的地鐵輕軌系統;三是加快規劃建設中原城市群城際鐵路系統,建立半小時都市區、一小時都市圈、一個半小時城市群的大眾化、市民化、現代化的軌道交通通勤系統。
(作者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