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岐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創新對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培養時代新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實施和推進教育創新,培養新時期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嶄新課題。
一、思想理念需創新
思想理念是一切行動的決定性因素。作為創新性教育的實施者——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確立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理念。從新的教育觀點看,教師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從新的人才觀來看,不僅考上大學的學生是人才,個性得到發展和完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夠通過自己的創新勞動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人也是人才。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起著主導作用,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教師首先要具備創新思想,只有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的創新素質并實施創新教育,才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提高。因此說,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適合各個領域需要的不同層次的人才。從新的教育質量觀來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創新,即教育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質,并通過人的發展來促進社會的發展。
二、職業素養需創新
教師的素養需要創新,沒有創新素養的教師就不可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教師職業既有傳統性又有創新性,教師要有強烈的探求欲望,能創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個性,并具有激發學生創新欲望的藝術,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學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研究能力、確立教師能力的重要價值、探討教師創新能力在教學中發揮的有效性作用、提出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已成為研究的重要內容。教師的任務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不僅要發揮自身的積極性,更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三、內容體系需創新
教育的內容需要創新,包括創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性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多年來,我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傳授知識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這一模式思想指導下,教學過程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則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融合,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線。傳統的教學,知識內容陳舊,重理論輕實踐,缺少靈活性,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失去了對知識的自悟。教學內容創新,就是要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選,突出“四化”,即教學內容背景化、過程化、新穎化、應用化。
因此,實施創新型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建立與之相應的新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三個層次上著手去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科研實踐活動,將創新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四、教學風格需創新
課堂教學風格主要有理智型和情感型。理智型的課堂教學風格特點主要有:知識內容的交流性強,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大,教師要長于理論分析,善于概括和推理,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言語表達邏輯性要強。情感型的課堂教學風格特點主要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感情充沛,富有激情,利用情感感染性,引起學生共鳴,最終達到以情促知。課堂教學風格是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創新把握、合理運用。
另外,教學風格還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既要學有所專,又要廣泛涉獵,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這樣講起課來才能運籌帷幄,才能引導學生向學科深度挺進;還要有敏銳細致的觀察力,準確清晰的記憶力,多方位立體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象力,穩定而較強的注意力,廣泛的興趣愛好,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性格。如果在課堂教學風格上墨守陳規,無創新意識,課堂教學就無生機活力,那樣就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氛圍環境需創新
營造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必不可少,因為只有好的環境才會有好的發展。教育行政管理機關要轉變過去的職能作風、改變舊有的思維定勢,實施學校特色建設工程,指導學校系統從各學科建設的實際出發,選準改革突破口。同時,政府也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這樣才能加速教育實施建設和教育技術現代化進程,為信息化遠程教育創設條件。
總之,作為綜合國力競爭基礎工程的教育,教師的思想理念、職業素養、教學的內容體系、教學風格、教學氛圍環境等都需要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才是創新教育真正意義所在。
(作者系河南省淅川縣西簧中心校校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