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明
日前,美國耶魯大學環境法律與政策中心發布了2014年的《環境表現指數報告》。在這個報告的國別排名中,瑞士又一次以綜合得分87.67的成績奪冠。
所謂環境表現指數是從人體健康影響、空氣質量、水及衛生條件、水資源、農業、林業、漁業、生態多樣性、氣候及能源九個方面對一個國家的生態表現進行評估。而我國在這個榜單里排名第118位。巨大的反差讓我們警醒,更讓我們反思。瑞士是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的?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的“中瑞對話”近日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這樣的反思尤其顯得有意義。
瑞士最大的成就在于打破了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一般而言,環境好的都是貧困落后的地方。而瑞士既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同時又是生態環境最好的國家。那么,瑞士能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政府責任
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兩者齊頭并進方為正道。瑞士的經驗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不能讓步于生產效率。對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生態環境固然重要,但是要讓人們餓著肚子,或是降低生活與生產的質量與便捷度,去實現環保的理想,終究并不現實。對于政府來講,環境政策的制定要以科學研究為依據。
2012年3月2日,瑞士聯邦政府頒布了全球第一個《適應環境變化戰略》。2013年年底,瑞士的第二個相關戰略應運而生,更加細化了政府將為此而采取的具體應對措施。此外,瑞士政府在2012年4月還出臺了一個《生物多樣性戰略》,明確了瑞士到2020年在保護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具體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在環保領域政府責任重大,而這種壓力不僅來自國內民眾的訴求,也來自外部國際社會的要求。2012年6月底,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聯合國通過了一份約束各成員國的重要文件。自此,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被真正提到了國際政治的高度。為了回應國際社會的要求,瑞士在2012年11月30日發布了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法令。法令規定,瑞士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要減少20%。
科技先導
環保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議題,普通民眾很難摸清脈絡。因此,要百姓樹立生態理念,權威的科學研究和有序的科普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環保科技同時還是政府制定科學合理政策必不可少的。而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技術的發展,也令商界興致盎然。瑞士在以上三個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瑞士以雪山和冰川著稱,因此他們把氣候變化對冰川的影響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項目給予支持。未來,阿爾卑斯山的高原冰雪水變成湖泊是一個大趨勢,為此瑞士國家基金啟動了相關的研究項目。
瑞士在新能源領域的研究項目更是多如牛毛。洛桑聯邦理工的一個項目組目前在研究如何更加經濟地存儲新能源。項目希望把光能有效地轉化為氫,這樣人們利用太陽能就不再局限于白天的時間了。由于使用的基本原料是水,所以這種能源轉換也實現了低成本,前景可觀。這種技術為“氫太陽能”的轉換打開了一扇大門。
城市生活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如何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加綠色、經濟,自然成了科學家們研究的課題。瑞士西部高等學院目前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叫“智慧城市”,希望讓城市生活本身就能生產出清潔能源。其中一個具體項目就是研究如何在城市里讓二氧化碳轉變為甲醇,以及對廢水處理模式的革新。
生態農業
我們日常所說的自然環境和大自然,很多情況下在地理上都是指農林畜牧漁的領域,也就是大農業的區域。因此,想要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打造生態農業勢在必行。
農民是最直接與自然環境和動物打交道的群體。農民需要滿足消費者對于安全、高品質、價格合理的農產品的需求,這是第一位的。雖然說綠色的農業生產方式可以帶來可持續的發展,但是這對農民來講不夠實在。生態農業是有成本的,農民不會愿意主動承擔一個多余的生產成本。如果希望農業生產方式更加環保、綠色,那就需要讓農民看見實實在在的好處。瑞士的經驗就是,給予生態農業大量政府補貼。
政府補貼一直是很具爭議性的問題,特別是在全球化觀念普及的情況下。瑞士聯邦政府一直給予本國農民大量補貼,這起到了一個政策指導的作用。而在高額政府投入的同時,農業生產者自己也需要在生態與經濟中、在質量與效率中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對此,瑞士政府展開了有針對性的農民再培訓工作,大體上說,瑞士希望農民在種植時少使用肥料,在喂養牲畜時少使用非天然飼料。在讓農業向生態轉型方面,瑞士的許多做法都頗具先鋒性,勇為他人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