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優娜,杜榮榮,顧許兒,何 艷
(舟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浙江舟山 316000)
臨床上,危重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發作患者常需要多次采集動、靜脈血標本做血常規、血氣分析、電解質等檢驗,以便為臨床醫生及時準確判斷病情提供依據。但是,血標本的多次、分開采集和動脈采血的較高失敗率給患者帶來痛苦,也給護士增加工作量;同時因為動靜脈并行的解剖特征,在動脈采血時可能采集到靜脈血送檢,得到錯誤的血氣分析結果造成重復采血和延誤治療等不良后果。采用足背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既可以解決多次穿刺采血問題,更能避免采集到靜脈血而致錯誤治療,在危重患者和COPD急性發作患者的診療救治過程中發揮良好作用。2012年3月至12月,本院老年康復科對36例危重患者和COPD急性發作患者用Y型留置針行足背動脈留置采血標本,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齡73~91歲,平均(77.6±3.2)歲;COPD急性發作17例,危重患者19例(腦梗死并發肺部感染9例、心功能Ⅳ級5例、2型糖尿病并發呼吸衰竭4例、2型糖尿病并發尿路感染1例)。
1.2 方法
1.2.1 Y型留置針留置操作方法 操作前嚴格手衛生。操作者觸及患者足背動脈后確定穿刺點,以穿刺點為中心用聚維酮碘棉簽行局部皮膚消毒兩遍,然后消毒自身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去除留置針針套,松動針芯,右手持針備用,再用消毒過的左手食指中指觸及動脈搏動后固定,右手持針沿動脈走向以15~30°角在固定點下約1 cm處進針,見回血后右手持針不動,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將套管推入血管,右手退出針芯。隨后用3 M敷貼固定并標注穿刺時間和操作者姓名。
1.2.2 采血標本方法 穿刺成功后可同時或分開抽取血常規、電解質、血氣分析標本。血常規標本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 ml動脈血注入血常規試管顛倒混勻后送檢;血氣分析標本和(或)電解質標本用一次性動脈采血器或經稀釋肝素鈉鹽水浸潤過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5~2 ml動脈血后隔絕空氣及時送檢。標本采集后用稀釋肝素鈉鹽水2~4 ml沖洗封管后備用。下次抽血前為避免留置針管內殘留肝素鈉影響檢驗結果,需用等滲鹽水沖管后反復抽推5 ml血液3次以上,再換用注射器如上抽取所需血標本。
1.2.3 維護及沖封管
1.2.3.1 正確沖封管 參考相關文獻[1,2],動脈留置針正確的沖封管方法為:采血后用37.5 U稀釋肝素鈉溶液沖干凈導管并正壓封管,沖封管間隔時間每4 h 1次。
1.2.3.2 密切觀察評估 動脈留置導管為高危導管,以紅色導管標識貼醒目標注。每4 h評估留置處的動脈搏動、皮膚顏色、肢端溫度和導管通暢度、固定度等情況并記錄;每班床頭交接班;重視患者主訴。若患者訴穿刺處疼痛等不適或出現紅、腫、紫紺、滲血等情況均及時拔管做相應處理。
1.2.3.3 拔管護理 淺靜脈留置操作規范要求Y型留置針行淺靜脈留置時留置時間≤96 h。動脈留置的留置時間目前尚無標準。有學者認為可以在血管內保留5~7 d[3]。參照淺靜脈留置操作規范,結合患者病情和留置處局部情況,控制動脈留置時間在96 h內。拔管后用干紗布壓迫5~10 min,再用自貼彈力繃帶繞穿刺部位3圈。對凝血功能差的患者,適當延長壓迫時間并限制活動。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所有足背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時間、采集血標本次數、導管并發癥[4]發生情況。一次刺入足背動脈內或未一針見血,通過調整在2次內刺入足背動脈者為一次穿刺成功。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百分率。
36例患者足背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相關情況見表1,均未發生導管相關并發癥。

表1 足背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相關情況(n=36)
3.1 足背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采血標本的優勢 有研究表明[5-7],動脈血與靜脈血的血常規、血電解質等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足背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后,可采取動脈血液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穿刺操作時,動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顯低于靜脈穿刺成功率,這與動脈的隱蔽性、易滑性等解剖特性以及操作者的臨床經驗等有關,因此,在動脈選擇上,宜選用方便穿刺的動脈。足背動脈遠離上肢,穿刺體位不受限制,且位置表淺,皮下脂肪和周圍軟組織分布少,動脈管壁厚,彈性好,穿刺成功率高[8],尤其適用于呼吸困難只能端坐位或半臥位的危重患者和COPD急性發作患者。危重患者和COPD急性發作患者需要動態檢測各項實驗室指標而反復采血,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可以一次穿刺后使用數天,減少患者多次、反復采血的痛苦,也減輕護士工作量,同時及時、有效采集到動脈血標本,避免采血錯誤(采到靜脈血)延誤病情診治。表1顯示,足背動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最大程度減輕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在規定留置時間內采血標本≥5次占83.3%,滿足患者反復、多次采血需要。
3.2 足背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采血標本并發癥預防 動脈留置導管主要并發癥有導管堵塞、導管脫落、感染、局部出血等,對動脈留置Y型留置針患者采取積極的預防和處理,降低其發生率。
3.2.1 防止導管阻塞 導管堵塞是導管留置中最常見的并發癥,與患者的高凝狀態、導管留置時間、未定時沖封管等因素有關[4]。國內外已見采用低分子肝素鹽水封管或持續沖洗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的報道,均認為其安全有效[9]。本組36例患者均采用肝素鹽水每4 h沖封管,封管時勻速注入,保持封管過程的連續性,夾管盡量靠近近心端,夾管后采用U型固定[10],留置側肢體不下垂或行走,必要時適當抬高,避免因為壓力差使血液回流入導管內增加堵管風險,無1例發生堵管。
3.2.2 預防感染 在穿刺和采血標本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減少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穿刺處局部皮膚破損者不留置Y型動脈留置針;操作者穿刺前規范洗手,使用聚維酮碘消毒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整指,操作時右手盡量不碰及已消毒皮膚;每次采血前用乙醇或碘伏棉片包裹肝素帽后用力摩擦肝素帽與針頭接觸面10次;控制導管留置時間,及時拔除不必要的留置導管;加強觀察,發現紅腫、發熱等異常及時拔管;留置期間不可洗腳;敷貼潮濕、卷邊、污染時及時更換。本組患者經上述護理后無感染發生。
3.2.3 防止導管滑脫 導管滑脫與導管固定不良、患者煩躁等相關。因此導管固定須牢靠。一般患者常規3M敷貼固定,外露于透明敷貼外的導管再用膠布固定;對躁動、配合不良等意外拔管高風險者,再予襪套保護或酌情約束。本組36例患者常規固定20例,加用襪套16例,均未發生意外脫管。
3.2.4 防止局部出血 多次穿刺、拔管后按壓不良、肝素帽或留置針脫落均可引發動脈出血,如果不能及時發現,會造成嚴重后果。故在留置使用期間加強局部固定和檢查,重視檢查肝素帽擰緊與否,重視對患者進行意外拔管風險的評估并加強看護,適當約束,拔管后局部用紗布按壓5~10 min,再用自貼彈力繃帶繞穿刺部位3圈。
參考文獻:
[1] 趙改婷,楊玉鳳,張麗華.外周動脈留置針致血管動脈瘤和血栓的相關因素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9):1740-1742.
[2] 黃桃玉,嚴強,張明杰.不同濃度肝素液封管預防肝膿腫患者動脈置管堵管的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11(4):309-310.
[3] 李曉燕.套管針常規留置時間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2, 35(5):64.
[4] 譚春燕.動脈留置導管并發癥的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9,24(3):90-92.
[5] 劉學,高長青,張赤銘,等.動、靜脈血樣常規檢測結果對比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5):927.
[6] 吳芳蘭,梁榕,楊麗花.對深靜脈留置導管與動脈留置針抽血查血漿電解質的相關性研究[J].廣西醫學,2007,29(9):1335-1336.
[7] 楊明全,肖國輝.機械通氣患者動脈血電解質測定的臨床評價[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8):3351-3352.
[8] 王靚.足背動脈穿刺法行血氣分析的臨床探討[J].當代醫學,2013,19(2):135.
[9] Abdelkefi A,Ben Othman T,Kammoun L,et al.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line-related thrombosis by continuous infusion of low-dose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patients with haemato-oncological diseas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romb Haemost,2004,92(3):654-661.
[10] 李石紅,劉平,劉艷紅,等.靜脈留置針應用中的護理安全問題與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2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