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芳,金惠敏
(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浙江湖州 313000)
國內首部精神衛生法規定,精神衛生工作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預防、治療和康復相結合的原則,實行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及家庭和單位盡力盡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機制[1]。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對提高精神疾病療效、減輕患者病情、逐漸適應正常生活、回歸社會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為促進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發展,在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條件下,精神??漆t院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出院患者的診斷及治療方案等信息,使患者在社區能得到持續的治療及康復。為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現狀,筆者對本院出院的1 02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資料作統計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組標準: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診斷標準[3];在本地區居住;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病、雙相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等六大類[4]。抽取2011年1月至12月符合入組標準的本院出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021例的資料。
1.2 分析方法 根據患者出院病歷留存的知情同意書自行設計表格,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和是否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一般資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主要診斷、居住地址。
1.3 統計學方法 所獲數據輸入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x2檢驗;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以是否知情同意為應變量(不同意=1,同意=0),以性別(男=1,女=0)、年齡(>55歲=0,25~55歲=1,<25歲=2)、地區(城市=1,農村=0)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 1 021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男449例(44.0%)、女572例(56.0%);年齡:<25歲156例(15.3%),25~55歲650例(63.7%),>55歲215例(21.0%);診斷分類:精神分裂癥724例(70.9%),雙相障礙269例(26.4%),其他重性精神疾病28例(2.7%);居住地:城市170例(16.7%),農村851例(83.3%)。
2.2 患者知情同意率 1 021例患者中,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588例,同意率為57.59%;不同意433例,不同意率為42.41%。
2.3 影響患者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影響因素分析
2.3.1 影響患者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影響患者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單因素分析(例,%)
2.3.2 影響患者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多因素分析 以同意與否為因變量,將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各因素為自變量進入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見表2。

表2 影響患者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多因素分析
3.1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同意率較低 本調查顯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比例為57.59%,說明本地區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雖然已覆蓋所有社區,但仍有較大比例的患者出院后不愿意接受社區提供的精神衛生服務。分析其原因,可能精神衛生資源集中于??漆t院[5],而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力量較薄弱,仍采用傳統的服務模式,由社區醫生或護士定期上門訪視,由于專業知識不足[6],不能提供較高水平的服務,難以取得大多數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另外,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歧視心理[7,8],部分家屬因擔心患者病情信息泄露,給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因此不愿意接受社區提供的服務。
3.2 影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影響患者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因素為患者的性別、居住地區、年齡<25歲和>55歲,其中男性、<25歲及居住在城市的患者出現不同意的比例相對較高,系不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獨立風險因素。分析原因: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男性的社會活動比較活躍,因擔心受到社會歧視而不愿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而女性患者相對希望能得到他人更多的關心,因此比男性較容易同意參加社區管理治療;<25歲的患者正處于求學、交友、婚姻或就業的關鍵時期,病情信息的泄露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及就業等,據相關報道[9],42%精神疾病患者承認自己曾受到單位不公正對待,或受到同事、同學、鄰居等歧視,并導致婚姻或戀愛失敗,因此,患者及家屬對病情信息保密程度就較高;居住在城市的患者到精神專科醫療機構就診較方便,影響了患者參加社區管理治療的積極性,同時相關調查分析顯示[10],來自于城市的患者家屬感知病恥感水平要高于來自農村的家屬。
3.3 對策
3.3.1 改變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 對精神病患者改變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建立由精神科醫生、護士和社區醫務人員及社會工作者(民政、殘聯、村委會)等人員組成的個案管理服務團隊[11],對患者的精神癥狀、軀體狀況、危險性、社會支持、殘疾情況、經濟狀況等進行全方位評估,確定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制定合理的服務計劃,采取積極藥物治療、集體和個別心理教育、社會功能康復訓練等相關策略,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連續、綜合的服務,以改善患者精神癥狀,降低疾病復發率,提高康復水平。
3.3.2 充分尊重患者及保護隱私 社區醫生或護士為患者提供服務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可采取門診診治、電話訪視等多種方式,注意保護患者的疾病信息,同時建立精神衛生知識宣傳普及長效機制,提高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能主動與患者接觸,消除歧視,為患者回歸社會創造良好的環境。
3.3.3 建立精神疾病社區康復機構 建立社區康復機構,使經過住院治療急性癥狀得到控制但社會功能尚未恢復的患者,在社區康復中心接受工療、農療、娛療、藥療、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復、順利回歸社會。
3.3.4 加強精神疾病社區防治隊伍建設 制定社區精神衛生人才培養計劃,采取進修、業務培訓等方式,加強精神疾病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和應付各種狀態的能力,以利于提高社區精神疾病康復的效果。
3.3.5 提供個性化的社區服務 對男性、年齡<25歲或>55歲的患者重視心理干預,作好評估,針對性地采取適合于不同患者的個性化心理干預,包括認知干預、行為干預、支持性干預及教育性干預等措施,提供個性化的社區服務,增強患者對疾病的應對能力。
參考文獻:
[1]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9-21.
[2] 朱宏敏,鮑勇.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精神衛生提供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9,25(9):624-625.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0.
[4] 衛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Z].2009-10-3.
[5] 李玲.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系未成熟[J].中國醫院院長,2012,(8):62-63.
[6] 沙蓉,陳頎,付培鑫,等.慢性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J].精神醫學雜志,2012,25(2):150-152.
[7] 孫麗娟,張國富,鄭紅麗,等.精神病患者家屬病恥感的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8):917-918.
[8] 馬靈亞,吳桂紅,陳利軍.家庭支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外遵醫行為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與康復,2009,8(9):734-735.
[9] 高士元,費立鵬,王向群,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家屬受歧視情況[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2):82-85.
[10] 張紅彩,王鳳,劉玉蓮,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感知病恥感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061-1064.
[11] 季衛東,周國權,黃佩蓉,等.發展中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的思考[J].中國衛生資源,2011,14(4):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