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新
(中共駐馬店市委黨校,河南 駐馬店463000)
什么是隱私權,至今尚無定論,即便在最初承認隱私權的美國也是如此。 依據美國法學家布蘭蒂斯和沃倫最初的定義,隱私權是一種獨處的權力。哥倫比亞電子百科全書的定義則是“不被政府、媒體或其他機構、個人無正當理由干涉的獨處權”。英國《牛津法律大辭典》則認為,隱私權是不受他人干擾的權利,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將人的私生活非法公開的權利要求。在中國,民法學家彭萬林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不愿公開或讓他人知悉個人秘密的權利。 王利明則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
各國定義近似而籠統,根據這些定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很容易被界定,如照相館未經允許,將主體照片陳列于展覽櫥窗;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新聞不實報道;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并非法公諸于眾;利用技術手段,窺探他人購物、醫療、交友、電郵信息、網絡蹤跡等。但對于利用攝像器材監視住宅樓道、人肉搜索、披露婚外情細節、刺探明星緋聞、公開官員財產等行為是否也侵害了主體的隱私權還有爭論。
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主體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主體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以及主體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 個人認為侵害的實質是對私生活的隨意干預與擴大影響, 造成主體的心理負擔,影響主體自主生活的各種具體表現。 也就是只要主體愿意隱瞞,隱私客體即可成為隱私事實,即使違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隱私照樣可以產生并繼續存在。 而且,是否公開、何時公開隱私內容,也任由主體自行處置。
2.1.1 故意與過失
對于隱私權的侵害一般不區分故意或是過失。 侵犯他人隱私權,有故意行為,也有過失行為。不管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是屬于侵權主體的過錯行為,都應當承擔責任。 自然人、企業、網絡服務商等在多數情況下實施的行為都是出于故意,故意的非法收集,故意的泄露他人隱私;作為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往往是因為工作人員的過失導致自然人登記信息的泄露。無論是哪一種行為,都是對隱私權的侵害,都逃脫不了責任的承擔。
2.1.2 合法與非法
隱私分為合法的隱私與非法的隱私。合法的隱私是指符合法律明文規定和社會公德的隱私。 例如,《中國人權百科全書》中將隱私定義為:隱私即秘密,是指尚未公開的、合法的事實狀態和一般情況。 如果已經向公眾公開或向無保密義務的特定人公開,即不屬于隱私。 非法的隱私是指違反法律明文規定或違背社會公德的隱私,又可分為違法的隱私、一般違規的隱私和法不調整的隱私。 廣義上的違法的隱私是指違反基本的實體法的強行性規定及一般的公共道德的隱私, 包括:嚴重違法即犯罪的隱私,一般違法包括違反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的隱私,輕微違法的隱私三類。 狹義上的違法的隱私是指違反基本的實體法的強行性規定及重要的公共道德的隱私,包括嚴重違法的隱私和一般違法的隱私兩類。 鑒于通常所指的違法僅指嚴重違法和一般違法,而不包括輕微違法,故違法的隱私也應限于狹義的違法的隱私兩類。
從隱私自身揭示的內涵、外延來看,筆者認為可將隱私分為如下幾個內容:(1)嚴重違法隱私行為,如重婚行為;(2)輕微違法行為,如一般的侮罵他人的行為;(3)一般違規行為,如隨地吐痰、攀折花木行為;(4)法不調整的行為,如婚外情、婚前性行為;(5)合法的隱私行為。 其中,第(2)至(5)項即隱私權的客體。 因為嚴重違法構成了對社會持續和安定的極大危害,個人隱私和造成結果相比,顯得微不足道,無法對抗,自然也就不能保護,如重婚、盜竊分贓。 而其他輕微違法的隱私在市民社會中雖是不可告人的事實, 但對社會危害不大或于他人無關,行為能夠得到諒解,個人隱私則顯得更為重要,所以仍應將其作為隱私權的保護范圍。 如學生在校內違反校規的親密行為;婚外情私人往來信件;甚至嫖娼賣淫都應當保護主體的人格權。
2.1.3 被侵權人的感受
行為的發生并不一定產生侵害結果,這與每個自然人的感受有很大關系。如在住宅樓道的公共部分安裝監控,有的住戶覺得更安全了,有些住戶則感覺被窺視了,并不一定都認為隱私受到侵害。 所以監控的范圍就非常重要,要看監控安裝的位置,如果是整個單元的入口就沒問題,如果正對著住戶的門口并讓該住戶感到不安,那就是造成了侵害。而且不論監控何處都應當有顯著的提醒標識,即使是公共場所。
隱私權的主體雖然是自然人,但由于各類人群的社會地位及心智發展的不同,保護的范圍應當有所不同。
2.2.1 社會性公眾人物
社會性公眾人物是指一定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為人們所廣泛知曉和關注,并與社會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非政治人物,比如娛樂明星。對娛樂明星身體特征、婚戀狀況、年齡、個人嗜好等隱私的披露,一般不構成對娛樂明星隱私權的侵犯。 而這些同時,娛樂明星等被稱為大眾的偶像,其言行舉止為大眾所關注、效仿,同時娛樂明星也多會公開地、隱蔽地自我炒作,此時知情權就大于隱私權,理所當然應受到公眾的監督。公眾有權利了解其真實面目,也有權利了解娛樂明星的丑聞。因此,對于明星丑聞的披露,只要是來源合法,且是真實的,一般不應視為侵犯隱私權,但對于明星的親屬、私生活細節、私密信件與電話則應當給予保護。
2.2.2 政治性公共人物
政治性公共人物指擁有公共權力的政治明星和一般公權行使者。由于這些人掌握著公權力,而公權力又來源于民眾,所以對他們隱私的保護也有較大的限制。作為貪污、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特殊主體財產類犯罪時,其財產狀況、儲蓄秘密必須接受公共權力的審查;如果查證屬實,則須依法判處刑罰,此時他們的財產狀況和儲蓄秘密等隱私權自然應當讓位于公共權力。 水門事件、人肉搜索“表哥”也屬于此類范疇。
2.2.3 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是自然人的一部分,享有自然人一切不可侵犯的人格權利,包括隱私權。 雖然未成年人的年幼及智力等因素會影響到其隱私權的行駛能力,但這不應成為未成年人享有隱私權的障礙,而是應該對未成年人隱私權予以特殊保護的重要原因。所以說監護人拆看被監護人信件、學校在教室監控學生上課都屬于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隨著互聯網和電子、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 個人隱私正受到方方面面、隱蔽的侵害。 網絡賬號、密碼、短信、電郵、GPS 定位、數碼照片、視頻都會隨時被很容易地記錄。 如果不對這些網站或服務商加以管理,泄露隱私的事情就不會停止。 在日本和韓國,為防止偷拍,手機在拍照瞬間必須強制發出快門聲,英國則規定健身房等場所的顧客不能攜帶可拍照手機入內。澳大利亞的政治家們正在游說通過一項禁止把可拍照手機帶入校園的新法案。 由此可見,手機等新型電子產品的出現并和網絡融合而形成的“大數字時代”正時刻威脅著人們的隱私權。在加強對信息收集者們的管理與教育中,政府責無旁貸。 任何信息都應當被使用在允許的范圍內,一旦泄露,給使用者造成傷害,就應當視為侵害了隱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