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暢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簡稱“國際紅會”)主席彼得·毛雷爾28日抵華訪問。毛雷爾此訪正值第一部《日內瓦公約》簽署150周年,公開發言中,他反復強調《公約》開啟的全球人道傳統,贊揚1904年以來中國紅會不間斷地從事人道工作。29日一場小型采訪活動中,毛雷爾就中國記者關心的紅會“名分”、“聲譽”等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你們竟然對財務和問責最感興趣。”本為推廣武裝沖突地區人道援助而來的毛雷爾,和中國記者開起了玩笑。有人問他,普遍認為中國紅會比起NGO更像一個政府性組織,這給中國紅會和國際紅會的合作帶來什么不同嗎?毛雷爾回應說:“每一國的紅會都是官方組織,都會接受該國政府派遣的任務,中國紅會隸屬中國政府,瑞士紅會隸屬瑞士政府,這并不妨礙中瑞紅會在菲律賓肩并肩進行災后重建等國際人道援助協作。” 在回答“國際紅會如何維持良好聲譽”的問題時,毛雷爾稱:“談到‘聲譽,我們不是在談如何推銷,而是如何作為。國際紅會的聲譽在成立150年以來的行動中累積。此外,財務透明和公眾問責是獲取信任的基礎。” 一名外媒駐華記者問毛雷爾,“根據國際紅會公布的2013年財務數據,亞洲國家里日本和科威特捐助數額最大,前20個主要捐助國沒有中國,您認為國際紅會與中國的合作未來會更好嗎?”毛雷爾表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在國際領域開展的人道主義活動不斷增多,近年合作的趨勢是越來越緊密,當然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29日,中國外交部和國際紅會共同舉辦了第一部《日內瓦公約》締結150周年的研討會。《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是國際人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約束戰爭和沖突狀態下敵對雙方行為規則的權威法律文件。 會上,外交部副部長王超肯定公約積極作用,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應全面提升人道救援水平。相關國際組織和人道救援機構在實施人道主義援助時應始終恪守人道、中立和公正等原則。王超強調,國際社會所有成員還應樹立新的安全觀,推動和平解決在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問題上的爭端,倡導包容性發展,全力解決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發展問題,從根本上消除各種人道主義危機產生的根源。 29日,毛雷爾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紅會自誕生之日起即致力于為武裝沖突和其他暴力局勢受害者提供保護和援助,但這項工作變得越來越復雜。“比如在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的組織結構松散、模糊,一些團體不斷變換身份和效忠對象,在其他地區,戰斗任務被外包給私人軍隊和保安公司。”毛雷爾稱,目前國際紅會與受暴力局勢影響的約50個國家的200多個武裝團體對話,包括反對派、伊斯蘭圣戰團體、部落、自衛隊、民兵以及犯罪集團等。▲
環球時報20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