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高素質“雙師型”隊伍建立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最基礎條件,要實現教育過程的職業化,建設滿足工學結合、產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材體系,通過引進企業建立“車間課堂”,在教學模式上實現生產項目驅動教學,達到培養高技能高職人才培養的目的,校外實訓基地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帶薪頂崗實習。
關鍵詞:高技能;模式途徑;人才培養
一、高技能人才培養范疇
高技能人才培養應當屬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范疇。那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呢?其內涵是什么?首先,要科學界定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技能性的區別。中職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是針對崗位群要求的操作技能,在教育過程中強調怎樣做,淡化為什么這樣做。主要培養技工及技師,面向生產現場的一線機臺操作。
高職人才的技能體現在技術應用過程中的自主性和適應性,高職人才不但要具備崗位群所要求的扎實專業技術應用性知識,還必須把職業能力培訓放在突出的地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是一種應用型技術型高技能職業人才,是專業應用知識與技能并重的復合型人才,主要培養設計和工藝與操作環節之間直接物化者,面向生產一線或現場職業技術活動。
另外,要界定與本科人才的區別,本科人才培養注重理論分析和科技研發能力,是為國家培養科學研究的后備軍,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礎,屬精英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學科性、體系性。其人才主要面向生產過程中的設計研發部門的工程師。
高等職業教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規律,又要堅持職業教育的特殊規律,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區別上述兩個類型教育的地方,構成了其特殊性。由此可見,高職人才具有本科和中職兩類人才重疊一面。但又不是它們的簡單重疊,而是兩類人才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方面優化形成的一類新型人才。下面根據我校模具數控專業實踐過程,從五個方面來闡述制造類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與途徑。
二、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
(1)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要求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一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把實踐能力作為高職教師任職資格的重要方面。教師既是現場的工程師又是課堂的教育家。所以說,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應更具復合型。建設應有兩個途徑,以企業引進重點,內部培養為輔助。要把教師在企業工作經歷,完成生產項目業績作為高職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內部培養必須到企業一線與生產具體項目相結合,把其作為專業教師培養的主要途徑。內部培養另一個重要途徑是充分利用校內實訓中心的生產服務功能,通過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構建教師參與生產實踐的平臺,實現教師生產項目鍛煉校內化。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專業兼職教師比例,實踐教學一定保證有較高比例來自生產現場的中高級技師作為指導教師,建立兼職教師人才庫。高職教師科研能力主要體現參與生產現場的技術服務方面。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最基礎條件。
(2)建立“車間課堂”,實現教學過程的職業化。從國際上看,高職教育主要有四種模式:它們是德國的“雙元債 ” 、美國的“滲透型”、英國的“三明治”和日本的產學研結合型。盡管形式各異,但核心思想是教育與生產實踐結合。各國有各國國情和文化背景,我們不能照搬。所以應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國國情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的高職教育的模式和途徑。根據我校模具數控專業幾年辦學實踐過程及全國范圍內調研活動,筆者認為,我國高職教育專業實踐教學主要應依靠校內實訓中心解決,企業實踐主要起輔助作用。實踐表明,單純的建設校內實訓中心,是不可能實現教育過程的職業化,也達不到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條件。唯一途徑是“筑巢引鳳”把企業引入到校內實訓中心來,實現校企共建。按照生產車間規劃建設實訓中心。實訓中心實訓設備圍繞職業核心課程和核心能力進行配置,在關鍵技術環節培訓上一定要保證足夠數量 的實訓設備,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實訓機會。這部分設備采用低檔一些即可,還要配置必要的全功能數控設備以增加對外與企業合作的籌碼。依托實訓中心生產功能與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通過資產組合、股份合作進行合作。充分運用經濟杠桿作用調動校企雙方合作的積極性,實現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達到校內外實訓基地的統一。使企業生產要素轉變為教學要素(包括它的技術隊伍),體現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教育理念。同時學校教學要素全面參與企業生產,使其變為生產要素,實現產教結合。依托上述校企合作模式,讓學生實訓時作為企業“雇員”參與企業生產過程,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融合,通過“車間課堂”,實現生產項目驅動的教學。我校模具數控專業即采用此模式,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和可行的。
(3)職業化課程體系建設。堅持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理念,按照企業對高職人才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進行課程改革。建立與人才培養規格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以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主線,體現掌握知識和技術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對課程進行整合,實行模塊化教學。以職業活動為導向,按生產項目驅動法組織教學內容,特別是專業課程應以典型案例為主線,通過它來承載知識技術環節,保證各知識技術環節的落實。建立 “工學結合、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手段方面改變傳統以課堂為主的方式,通過實訓中心實現“車間課堂”。努力實現帶薪頂崗學習,學生作為企業“雇員”完成實訓或生產項目,達到學習的目的。
(4)建設適合工學結合、學做一體教學模式的高職教材體系。目前我國高等職教教材整體講,依然沒有擺脫學科痕跡,理論過重,實踐性和職業性不強,案例與生產實際脫節,教材的改革發展落后于職業教育發展本身,體現“工學結合,學做一體”的教材體系尚未建立。高等職教育實踐證明,高技能人才培養必須有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點,滿足“工學結合、學做一體”教學模式要求的優質核心教材作為支撐,才能把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思想貫徹下去。
基本思路:改變目前教材建設中編制人員結構單一問題。專業教材的編寫一定要有企業工程師和技師參加,國家要出臺政策激勵企業工程人士參與高職教材編寫的積極性,建立學校、企業、出版社三方合作長效機制,把此項工作作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一項基本政策落實。按照高職人才職業定位、崗位對能力素質要求,分解專業知識,把其融入教學項目中,以生產項目帶動知識環節的掌握。把企業現場合適的生產項目內容編進教材。實現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的融合。每一類專業核心教材除主教材外,都要配備教輔材料,具備自學習功能,實現網上或電子答疑,做到聲、形、貌。特別要把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經驗納入到答疑系統。為學生提供整套學習的解決方案,建立學習型教材體系。
(5)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與途徑。高等職業教育一定要把實踐教學作為矛盾主要方面來抓,在教學模式上實現“工學結合、學做一體”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以我校模具數控專業數控實訓中心建設為例。第一部分,一般購置經濟型數控機床,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過程實訓,達到熟練操作過程的目的,但達不到生產過程的高技能。第二部分,需購置少量全功能較高檔能夠完成生產任務的數控機床,讓學生直接參與生產項目,真刀真槍,通過生產項目驅動使學生實現高技能。
在我國目前經濟轉型期,筆者認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有兩種途徑,一個是通過建立“工學結合、學做一體”的校內實訓中心來實現,另一個是通過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來實現。校外實訓基地必須實現學生崗前頂崗或帶薪頂崗實習才具有實際意義,大批量去一個企業生產實習只能走馬觀花,意義不大,只有采用分散方式,化整為零才有可能實現頂崗或帶薪頂崗實習。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第六學期不能組織校內正常教學內容,全部去企業頂崗或帶薪頂崗實習已形成教育和企業界共識。崗前頂崗實習本質是企業反哺學校,前提是雙方通過合作共贏。前期通過校內實訓中心培訓使學生基本達到企業崗位要求,企業才有積極性接納學生頂崗實習,所以說兩種途徑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一體,是高職人才培養的不同階段,互相不能代替。后者面臨最大問題是學生管理問題。解決思路是“校企共管、企業為主,導師跟蹤、目標管理”按學生頂崗實習區域,選派導師,實現跟蹤管理,按目標嚴格考核,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機制。
結語:①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最基礎條件之一;②校企合作共建“車間課堂”實現生產項目驅動法,實現教學過程的職業化;③建設符合工學結合,產教結合教學模式的高職教材體系,為學習者提供整套學習解決方案,建立學習型教材體系;④第六學期實行分散化帶薪頂崗實習,才是有效的;⑤頂崗實習實行目標管理,企業為主、自我約束。
參考文獻:
[1]張字.遼寧交專先進制造技術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遼
寧高職學報,2005(1).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來源: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