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蔡治廷
摘 要: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相較于內地而言,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和內容。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隊伍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發展趨勢給內地高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視野,值得內地高校學習與借鑒。
關鍵詞:學生事務;隊伍建設;特點;啟示
一、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階段
現代教育管理中認為,學生事務工作不是伴隨高等教育的產生而同時出現的,而是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逐漸成為一種與高等教育密不可分,且又相對獨立的業務。隨著社會和學科的發展,以及西方歐美國家高等教育的影響,香港地區的學生事務也大致經歷了家長模式、學生服務模式、學生發展模式等不同的理念發展變化階段。
(一)家長模式階段
所謂的家長模式階段也就是“學校代替學生的父母行使管教的責任,上至校長,下至普通教師都承擔著對學生在校的活動加以管教、約束的責任”[1]。二戰結束后的二十年間,是香港地區學生事務發展階段,其基本教育理念也是沿襲西方高校學生事務中的代替父母制,高校學生工作單位也一直沿用“訓導處”的名稱。這個時期的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的角色類似于家庭生活中的家長,一方面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事務,另一方面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識的提高,對學生行為進行紀律訓導。
(二)學生服務模式階段
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校學生工作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和學生運動的深刻影響,使得學生服務模式取代了傳統的家長模式。高校的學生事務工作把重心轉移到學生的需要。在這個階段,香港高校學生事務的職能拓展到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感以及就業等方方面面,學生事務隊伍不斷專業化。這個時期“學生服務”成為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核心理念。
(三)學生發展模式階段
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普及,學生生源的多元化以及管理的復雜化,學生全人發展的理念開始出現。該理念認為高校的大學生有權選擇自己的受教育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發展方向,學校則應該扮演一個輔助大學生實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角色。高校的學生事務隊伍主要職責就是為學生提供發展成長所需要的服務,做好一個輔助者的工作。進入21世紀后,香港的學生事務不斷發展,人與環境互動的學生事務理念占據了主導地位,建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氛圍成為學生事務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香港高校學生事務隊伍建設的特點
香港高校學生事務隊伍建設隨著高校學生事務的不斷改革發展而逐步走上特色發展道路,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專業化
在香港各高校都有一支專業化的學生工作隊伍,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和專業知識,而且能夠將其所學運用于學生事務的工作之中。
首先,多數為心理學和教育學碩士、博士的香港高校學生事務處的職員們具備雄厚的知識背景,能夠熟練運用現代化技術為學生提供專業化服務。尤其是在香港從事學生心理方面的職員,準入門檻較高。如畢業于香港、北京、加拿大、英國和美國大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學生事務處職員大多數已獲得碩士學位或兩個學士學位甚至是博士學位。加入科大之前,曾從事過大學行政、教學、研究、社會工作、心理輔導等相關職業的經歷使他們具備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至于職業輔導部門,不同的學院有不同的要求,從事是職業輔導有些要求有輔助背景,有些要求有社工背景,有些要求有多元化的學術或工作經驗背景”[2]。
其次,為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多元化的需求,香港高校對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工作內容進行了細致的劃分,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般的輔導內容如心理輔導、職業輔導、小組輔導、心理測驗等都有專人負責。如香港大學學生資源及發展中心包括輔導及心理培訓組、校園生活組、職業及就業服務組、學生發展組,各司其職。“各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在工作分組、內容分類上大同小異,但都具有一個工作特點,就是職責明確、分工有序,而內地輔導員大多數是全面負責學生工作,包括心理輔導、學習指導以及獎助貸等日常事務,工作內容繁多,忙于應付。”[3]
香港學生事務工作者大多都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學者或專家,因他們從事的工作方面比較單一,長期積累后培養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情感素養。毫無疑問,學生事務在香港高校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要成為學生事務的工作人員,其首要條件就是時刻不忘將“為學生服務”作為自己的工作宗旨。為有效保證學生事務的工作效率和績效成果,加快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將成為重中之重。
(二)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職業化
在香港,各所高校的學生事務工作有著十分完善、科學的職業晉升機制,一般而言,在香港高校由學生導師根據個人各方面條件逐級成長為資深導師、首席導師,或者直到某一方面的總監,最后可以擔任學生事務長。在香港高校看來,學生事務工作是學校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校的學生事務工作者是也就成為了學校的重要一環。
香港高校對學生事務工作者會給他們相對較高的待遇,任何一個學生事務工作者都會看到自己的職業未來,從而充滿動力和創造性,這就促進了學生事務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發展。而內地高校大多對輔導員沒有明確清晰的定位,部分高校將輔導員歸為行政人員或教輔人員,甚至是臨時工。在內地高校輔導員崗位往往具有流動性和臨時性,地位和待遇也遠不如普通教師。此外,部分高校輔導員還要從事許多職責之外的工作,使輔導員對工作失去興趣,較大程度上阻礙了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三、香港高校學生事務隊伍建設的啟示
(一)堅持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的發展方向
香港地區高校學生事務隊伍建設始終堅持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促進了學生事務隊伍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道路。而當前,在內地的學生事務工作中,很大的問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上缺乏實效性,究其根源在于內地高校的輔導員缺乏從事學生工作的專業素質與技巧,大事小事都要親力親為,工作中沒有重點。此外缺少與人員專業化相適應的理論研究、學科與組織建設以及專業實踐的標準。因此,我國高校學生事務隊伍建設應繼續走專業化的建設道路,在發展的過程中認真借鑒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事務管理的相關先進經驗;并且在相關理論創新、學科發展、制度規范和標準的制定、輔導員終身教育和培訓、組織結構的發展完善等方面,不斷去探求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合的發展對策,從而切實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二)規范選聘工作,優化隊伍結構
高校輔導員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主體,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對高校學生工作的有著深刻的影響。為此,教育部在2005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要高度重視輔導員、班主任的選聘工作,必須堅持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標準,把德才兼備、樂于奉獻、潛心教書育人、熱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人員選聘到輔導員、班主任隊伍中來”[4]。意見中的選聘有其固有的優點,但不難發現內地的輔導員選聘對專業的重視程度不夠。然而在香港“從事高校學生輔導的人員,大多是來自社會工作專業或是臨床心理和教育心理學專業、經過正式注冊的專業人
士”[5]。因此在選聘高校輔導員的過程中,應適當增加擁有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相應專業學位的高學位高素質輔導員,提高其專業認同感和工作興趣,同時注重輔導員的道德品質修養,打造一支結構完整的專業化的學生工作隊伍。
(三)健全培訓體系,提高職業素質
在香港高校,從事學生事務管理的工作人員既是行政人員,也是教育者,更是學生良好學習和生活環境的營造者。故而,在香港對從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系統的、全面的培訓,并且要求取得學士及其更高學位的專家,而且更加注重對其品行的考核,看重從業者的服務于奉獻精神。而“內地高校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生工作人員培訓系統,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統一的目標體系、培訓內容、素質考核標準;二是沒有一支能夠擔當培訓任務的健全的培訓師資隊伍;三是沒有一個開展系統培訓的機構;四是沒有固定的人員經費作保證[6]”。因此,內地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是通過將輔導員工作的相關學科的知識資源作為理論支撐,并把理論同學生工作的實踐相結合,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培訓方案,建設具有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組成的培養體系。
(四)暢通的晉升機制,增強職業歸屬感
在香港高校,從事學生事務的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都與普通教職工并無多大差別,這有助于提高學生事務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相對于香港高校而言,大多數的內地學校在輔導員隊伍的人事理解上存在認知性的偏差,沒有從根本上重視輔導員的這個職業。因此,想要從根本上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和發展,最為重要的是先從認識上對輔導員的有個正確的、科學的定位,對輔導員工作的發展進行詳細的規劃,并為這個隊伍給與政策支持,制定合理的、科學的、系統的晉升機制,使他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向往,增強對高校輔導員職業的認同感。其次是給以相應的待遇,建立相配套的考核晉升獎勵體系,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鼓勵高校輔導員,會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使之樹立堅定的學生工作職業觀。
[參考文獻]
[1]陳立民.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16.
[2]朱正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3.
[3]鄭永森.香港高校學生工作隊伍的職業化與專業化之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8.
[4]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5〕2號.
[5]馮培著.中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6.
[6]何麗明.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基本做法及其啟示[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0:122.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