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升
摘 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以教材為憑借,把教師置于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誘導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潛在價值,把教材的死內容變成活知識,再把學活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創造性
教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媒介,是實施教育教學目標的藍本,教材的使用和開發關系到課程改革的貫徹與落實,關系到課程改革的深化與發展。我們的教學任務不僅是把教材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為探索新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熱情,培養其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以教材為憑借,把教師置于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誘導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潛在價值,把教材的死內容變成活知識,再把學活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一、備課過程中對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
在教學實踐掙,很多教師的認識上存在一種誤區,認為“教語文”就是在“教課文”,一學期將一冊語文書中三十幾篇課文引領學生掰開揉碎地講完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實踐證明,這樣地教語文把文本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而獲得的情感體驗,本應通過閱讀而培養的語文素養全部淹沒在繁雜而冗長的分析、講解中,這樣不但浪費了大量的閱讀時間使學生因體驗不到閱讀的樂趣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我們所用的教材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這就告訴我們要把教材看成一種資源,而這種資源就像一座無形的寶藏,只有不斷地被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它才會日益豐富,才會最大限度地回饋開發者。語文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因而我們就必須以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眼光重新審視和使用它。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1)創造性地開掘教材。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有獨特價值的,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是用了什么花招,而是如何把課文上得最有‘意義的內容傳授給學生。(2)創造性地組合教材。創造性組合教材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以語文教材中的某一個教學文本為依據,靈活地和教材中或者教材之外的相關文本組織在一起使用的方法。(3)創造性地綜合教材。教材的綜合性使用是指教材在創造性使用時,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需要為依據,把教科書與生活融為一體,強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密切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這也體現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全新的語文教學新理念。(4)富于個性地創造性使用教材。這里所說的“富于個性地創造性使用教材”,一方面,表現為在教學內容上對教材文本的修正、刪減或調換。修正,就是對教材中不夠準確或不完善的內容,通過核查或考證而校正、完善之。刪減,則是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將不適合的教材文本大膽放棄。調換是指根據語文教學實際,選用合適的材料取代原來的教材文本。刪減和調換的前提都是要準確把握課文的教學目標和寫作特色,才能做到大刀闊斧,靈活自如。另一方面,表現為在教學形式上對教學時間以及課型等的自主安排。其實,原來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或多或少地也這樣做過,但是由于“教材權威”意識的影響,心中忐忑,不知道這樣做究竟對不對,有時也是一種隨意性的行為。
二、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始終把握“語文教材”的立足點
語文教學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給語文課帶來生機,但是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語文教學真正姓“語”。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課程標準重視對某一學段學生所應達到的基本標準的刻畫,同時對實施過程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而對實現目標的手段與過程,特別是知識的前后順序,不做硬性規定。因此,具有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的教學技巧和教學風格的不同的教師采用同樣一冊教材進行教學時,就可以根據各自的認識和教學需要,對教材原有的課文進行重新組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要防止脫離教材任意發揮,要警惕忽視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或過多地進行非語文活動。教材文本依然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也就是說,要適時有度的拓展并延伸教學內容,拓展即對教材文本的拓展,延伸是在課文基礎上的延伸。其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不能丟。不論哪個年級段,都要不打折扣地進行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訓練,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要根據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在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時絕不能忽視這一點。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感悟和創新中真正轉變“教教材”和“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確立“用教材教”和“以人為本”的新理念,通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權家灣小學,甘肅 隴西 74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