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昌
高考改革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北京市卻走在前列,2013年公布了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它最大的亮點就是減少英語考分,增加語文考分。盡管這只是一次“小雨點”,可還是引起輿論一片嘩然,褒貶不一。后來各地都有所動。教育部也很快公布高考改革設想:逐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準備將英語作為社會化考試。不管哪種方案,似乎都在突出母語,有意將母語與英語考試區分開來。我覺得這是非常正確的導向。
但是,我還是以為這樣的改革來得太遲了。如果身在其位,就能夠感受到現在母語與外語嚴重失衡的現象。筆者長期工作在基礎教育第一線,一直耳聞目睹這樣的事實:孩子一入學,還沒有學會寫漢字,老師、家長就灌輸其外語重要的思想,不惜重金幫其買資料請家教;對母語卻置之不理。這就不難理解如今圖書市場英語教輔資料泛濫成災,而國學圖書卻少有人問津的現狀。據說,現在很多正規書店都在慘淡經營,僅合肥市每年都有幾家書店關門歇業。造成這一現象,很大原因就在于高考的不良導向。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高考改革無疑是最好的辦法。我們姑且不論加分方案是否恰當,也沒辦法預想怎樣加分,但它至少給我們傳遞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語文不可偏廢,必須重視母語!這對語文教學很有好處。當前,中學最難當的老師就是語文老師,因為無論你講得多么的眉飛色舞,學生就是提不起精神。語文課上,學生一心二用或者心有旁騖的比比皆是。當然,這與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痼疾也有很大關系。不過,隨著一系列高考改革措施的出臺,這些問題都有可能迎刃而解。因為高考的導向讓學生不得不從心底里重視起語文來。
所以,不管高考改革方案如何,只要導向好,我們都應該為它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