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桃兵
【名家簡介】
當今社會道德的滑坡,人心的浮躁,人們精神家園的缺失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人們在反思、摸索之后將目光投向了20世紀為數不多的幾位享譽中外的飽學之士,試圖從他們身上找到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辦法。于是,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國學熱,讀大師作品成了時尚。與此同時大師們的文章也成了高考的熱點內容。朱光潛先生是享譽世界的學者,中國為數不多的美學大家,著名的翻譯家。他的學術作品及譯作成為了人們的精神生態園,他簡單而虔誠的學術人生更是成為了人們的人生路標。他早年有很多作品與青年交流思想,暢談人生。他的《致青年的十二封信》曾在青年中廣為流傳,一時間洛陽紙貴。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高考試卷考到朱光潛先生的作品,更有兩省試卷考到他的同一篇文章的奇事。可見閱讀朱光潛先生的作品,是高考備戰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選文1
偉大的孤獨
詩人的孤寂
心靈有時可互相滲透,也有時不可互相滲透。在可互相滲透時,彼此不勞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滲透時,隔著一層肉就如隔著一層壁。惠子問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反問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談到徹底了解時,人們都是隔著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這一朵花,你我所見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聯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覺得香的我固然也覺得香,你覺得和諧的我固然也覺得和諧,但是香的、和諧的,都有許多濃淡深淺的程度差別,毫厘之差往往謬以千里。一般人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為這無關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訴我們,壓死駱駝的就是最后一莖干草么?
凡是情緒和思致,愈粗淺,愈平凡,就愈容易滲透;愈微妙,愈不尋常,就愈不容易滲透。一般人所謂“知解”都限于粗淺的皮相,而濃淡深淺上的毫厘差別是無法從這個心靈滲透到那個心靈里去的。在粗淺的境界,我們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們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這是心靈溝通的公例。
詩人所以異于常人者在感覺銳敏。常人的心靈好比頑石,受強烈震撼才生顫動;詩人的心靈好比蛛絲,微噓輕息就可以引起全體的波動。常人所忽視的毫厘差別對于詩人卻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點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陣螺殼的嘯聲便是大海潮汐的回響。在眼球一流轉或是肌膚一蠕動中,詩人能窺透幸福者和不幸運者的心曲。他與全人類和大自然的脈搏一齊起伏震顫,然而他終于是人間最孤寂者。
詩人有意要“孤芳自賞”么?他看見常人不經見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繪出來么?他感到常人不經見的情調不曾把它抒寫出來么?他心中本有若饑若渴的熱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塊地贊嘆感泣。可是,在心靈探險的途程上,詩人不得不獨自躑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這位獨自躑躅者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呢?詩人布朗寧在《當代人的觀感》一首詩里寫過一幅很有趣的畫像。一位穿著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牽著一條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時候在街上踱來踱去,到處探頭探腦。他真是一個怪人!——詩人的當代人這樣想。一般人對于詩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讀詩看作一種時髦的消遣么?倫敦、紐約的街頭不也擺滿著皮面金裝的詩集,讓老太婆和摩登小姐買作禮物么?群眾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詩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詩人的詩人。他們的音調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濫熟,如果有人換一個音調,他就不免“對牛彈琴”了。“詩人”這個名字在希臘文中的意義是“創作者”。凡真正詩人都必定避開已經踏爛的路去另開新境,他不僅要特創一種新風格來表現一種新情趣,還要在群眾中創出一種新趣味來欣賞他的作品。但是這事談何容易?“千秋萬歲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詩人能在這不可知的后世尋得安慰么?湯姆生在《論雪萊》一文里罵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羅馬去濺大淚珠,去在濟慈的墓石上刻好聽的殊語,但是海深的眼淚也不能把枯骨潤回生!”
(選自《無言之美》)
含英咀華
偉大的靈魂總是孤獨的,然而人們總難深究其中的原因,因為人的內心世界本就是難捉摸、飄忽不定的,更是難以言道的。朱光潛先生卻能將他的如椽大筆,化作一枚繡花針,條分縷析出詩人的偉大靈魂孤獨的原因。文章筆法細膩而又不顯煩瑣,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說理讓有人眼前一亮、柳暗花明之感,絲毫沒有理論家故作高深的玄虛。文中古今中外的舉例說理顯示出朱光潛先生對學理的深思熟慮,更顯示出大學問家的獨特魅力。
思考練習
1.簡要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子中的“曲愈高,和愈寡”?
3.“詩人的孤寂”表現在哪些具體的方面?
4.結合文章內容,探究詩人孤獨的原因?
選文2
藝術的生活
人生的藝術化
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全人格相沖突。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便失其為陶淵明。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作一幅圖畫去驚贊,它就是一種藝術的杰作。
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情趣本來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景物變動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個性,物也有物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地變遷而生長發展。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露于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顰眉的姿態,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虛偽的表現。“虛偽的表現”就是“丑”。克羅齊已經說過,“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情趣,便現出怎樣的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和諧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
朱晦庵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與世浮沉,心里沒有“天光云影”,就因為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為藝術家是一班最隨便的人,其實在藝術范圍之內,藝術家是最嚴肅不過的。在鍛煉作品時常嘔心嘔肝,一筆一畫也不肯茍且。善于生活者對于生活也是這樣認真。曾子臨死時記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門人把它換過才瞑目。吳季札心里已經暗許贈劍給徐君,沒有實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鄭重地把劍掛在徐君墓旁樹上,以見“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風誼。像這一類的言行看來雖似小節,而善于生活者卻不肯輕易放過,正猶如詩人不肯輕易放過一字一句一樣。小節如此,大節更不消說。董狐寧愿斷頭不肯掩蓋史實,夷齊餓死不愿降周,這種風度是道德的也是藝術的。我們主張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主張對于人生的嚴肅主義。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于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朋友,在告別之前,我采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在中國人告別習慣用語之下加上三個字奉贈:“慢慢走,欣賞啊!”
(選自《談美書簡》)
含英咀華
多數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只是世俗之人的生活,與藝術不沾邊,事實并非如此。做完工作看看報紙,吃完晚飯看看電視,很多時候就是在追求藝術的欣賞與享受。人的生活是離不開藝術的。但很多時候我們欣賞藝術,卻并不追求自身生活的藝術化。作者通過形象的比喻、豐富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向我們闡述了人生藝術化的重要性,并在讀者面前鋪就了一條實現藝術人生的通衢大道,帶領讀者進入到藝術與美的新世界。
思考練習
1.畫線句子“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運用的藝術手法眾多,請舉出兩例并簡要分析。
3.根據文意,我們該如何生活才能實現“人生的藝術化”?
4.聯系文章內容,探究作者在文章結尾處“慢慢走,欣賞啊!”的含義。
【精彩片段】
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煞有介事地談一點學理。他們——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于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重發達想象。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今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總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見新的世界。
——《談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