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龍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意識來自于大腦嗎?
□徐子庸
人腦由100多億個腦細胞組成,每個腦細胞都有許多神經突觸與其他腦細胞相連。這些腦細胞互相交織,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神經網絡。剛出生的嬰兒由于沒有受到過多的刺激,大腦中腦細胞彼此之間的連接強度都差不多。隨著嬰兒與外界的接觸不斷增加,外界的刺激也不斷作用到嬰兒身上。當嬰兒的感官接受到刺激時,這些刺激就會轉化為電化學信號,通過神經纖維傳導到大腦,在大腦中沿著特定的神經通道傳導,最后對外界刺激形成反應。
外界刺激使得大腦內某些腦細胞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而不經常受到刺激的神經通路則逐漸失去連接,由此大腦各個腦細胞之間就形成了這種特定的連接。這種連接使大腦看起來就像一個復雜的電路板,而連接感覺器官和肌肉的神經通道就相當于電路板的輸入和輸出裝置。
因此,傳統科學認為,意識存在于大腦生理反應中,依賴于大腦的營養供應;意識依賴于信息的刺激反應,而不能獨立存在。人類的意識在其生理機制方面,其特性與其他動物相比,只有復雜程度的區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表現為一種很普遍的生物電過程和生物化學過程。
然而,這樣一個生物電過程和生物化學過程如何能產生主觀能動性呢?如何能作出脫離外界刺激的決策呢?畢竟我們的意識有高度抽象和概括能力,我們經常超越外界刺激產生自我意識。
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神經生理學家埃克爾斯根據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大腦的興奮并不等于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于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征: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后依然活著。
這就是說,意識是獨立的精神世界,它只不過以大腦為物質載體罷了,它附著于我們大腦的100億個腦細胞上,通過神經突觸互相傳遞信息,控制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意識是超越空間限制的,我們不能以任何直接的方式看到它的存在,在腦手術中也找不到意識。
意識確實需要借助于大腦實現自己的功能,但它并不依賴于大腦,也不會隨著大腦的死亡而消失。這就像一部小說可以印刷在紙張上,也可以以聲音的形式存儲在磁帶里,或變成數字存到計算機里。不論形式如何變化,這部小說的本質始終沒有變。即使我們把小說的載體銷毀了,小說本身仍然留存于世。以此推論,當意識離開身體后,以另一種形式去到其他不為我們所知的系統中,繼續活下去,這顯然也是可能的。
[選自《大科技(百科新說)》2013年10月,有刪改]
1.下列關于意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傳統科學認為,意識不能獨立存在,它存在于大腦生理反應中,沒有大腦,意識就無法存在。
B.意識能產生主觀能動性,有高度抽象和概括能力,人類常常能超越外界刺激產生自我意識。
C.埃克爾斯認為,意識是獨立的精神世界,它以大腦為物質載體,附著于大腦的100億個腦細胞上。
D.埃克爾斯認為,意識完全可離開身體以另一種形式去到其他不為我們所知的系統中,繼續活下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人與動物的腦細胞都有許多神經突觸與其他腦細胞相連,它們互相交織,形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神經網絡。
B.傳統科學認為,動物的意識雖沒有人類的復雜,但在生理機制方面與人相同,都表現為生物電過程和生物化學過程。
C.埃克爾斯認為,非物質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在人的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已經產生了。
D.埃克爾斯認為,意識能超越空間,盡管我們不能以任何直接的方式看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確存在并控制著思想。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對外界刺激形成的反應源于感官接受刺激,刺激變為電化學信號,信號傳到大腦,并在大腦中沿特定的神經通道傳導。
B.大腦中各個腦細胞之間能形成一種特定的連接,這種連接與外界刺激有關,刺激強的腦細胞間連接會更緊密。
C.傳統科學與埃克爾斯都認為意識與大腦有密切的聯系,只是在意識是否來自大腦這個問題上有一定分歧。
D.按照埃克爾斯的意識獨立,不會隨著大腦死亡而消失的說法,靈魂也有可能在人死后存在于某個空間里。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詩可以怨(節選)
□錢鐘書
沒有人愿意飽嘗愁苦的滋味——假如他能夠避免;沒有人不愿意做出美好的詩篇——即使他缺乏才情;沒有人不愿意取巧省事——何況他并不損害旁人。既然“窮苦之言易好”,那末,要寫好詩就要說“窮苦之言”。不幸的是,“憔悴之士”才會說“窮苦之言”;“妙訣”盡管說來容易,“銷魂與斷腸”的滋味并不好受,而且機會也其實難得。馮舒“嘗誦孟襄陽詩‘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云:‘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句”。做出好詩,得經歷卑屈、亂離等愁事恨事,“失意”一輩子,換來“得意”詩一聯,這代價可不算低,不是每個做詩的人所樂意付出的。于是長期存在一個情況:詩人企圖不出代價或希望減價而能寫出好詩。小伙子做詩“嘆老”,大闊佬做詩“嗟窮”,好端端過著閑適日子的人做詩“傷春”“悲秋”……也就是劉勰早指出的:“心非郁陶……此為文而造情也。”詩人“不病而呻”,和孩子生“逃學病”,要人生“政治病”,同樣是裝病、假病。不病而呻包含一個希望:有那么便宜或僥幸的事,假病會產生真珠。假病能不能裝來像真,假珠子能不能造得亂真,這也許要看個人的本領或藝術。
當然,做詩者也在哄自己。我只想舉三個例。第一例是一位詩人批評另一位名詩人。張耒取笑秦觀說:“世之文章多出于窮人,故后之為文者喜為窮人之辭。秦子無憂而為憂者之辭,殆出于此耶?”第二例是一位名詩人的自白。辛棄疾《丑奴兒》詞承認:“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半闋說“不病而呻”“不憤而作”;下半闋說出了人生和寫作里另一種情況,緘默——不論是說不出來,還是不說出來——往往意味和暗示著極厲害的“病”痛,極深切的悲“憤”。第三例是一個姓名不見經傳的作家的故事。有個李廷彥,寫了一首百韻排律,呈給他的上司請教,上司讀到里面一聯:“舍弟江南歿,家兄塞北亡!”非常感動,深表同情說:“不意君家兇禍重并如此!”李廷彥忙恭恭敬敬回答:“實無此事,但圖屬對親切耳。”這事傳開了,成為笑柄,有人還續了兩句:“只求詩對好,不怕兩重喪。”顯然,姓李的人根據“窮苦之言易好”的原理寫詩,而且懂得詩要寫得具體有形象,心情該在實際事物里體現。
(選自《錢鐘書作品集》)
1.文中“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句”是馮舒對孟浩然詩句的評價,談談你對這個評價的理解。
答:
2.聯系選文內容,說說“詩可以怨”所包含的意思。
答: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讀書與境遇
□羅建軍
讀書的境遇是指人讀書時所處的環境、境況和遭遇。人們總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理解和感悟也會有所區別。讀書作為人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常常會與境遇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讀同一本書,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學地認識人所處的讀書境遇,是讀書人不容回避的問題。
順境中讀書,可貴的是狀態。人在此時此刻的心境,既有敞開心胸迎接陽光的明媚,也有那種“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愉悅,身心輕松,興趣大增,容易打開視野,積極汲取新的知識。正如羅曼·羅蘭所言:“當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會用他寬容的懷抱接納你。”關鍵是確立時機意識,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確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高遠目標,廣采博納,深思精進。同時還應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保持清醒的頭腦,沉下心來讀書,這可以幫助一個人消除驕氣,清醒認識自己,理性看待世界。
逆境中讀書,可貴的是機遇。逆境人人都會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卻以逆境為機遇,砥礪磨煉,最終逆境反倒助之“魚化為龍”。逆境中讀書,因為外界的壓力,也因為內心的苦悶,常常會獲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對人生世理豁然開朗的認識。愛默生曾認為:“艱難時刻具有科學價值,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是決不會錯過這種機會的。”很多偉大的發明與發現,恰是當事者于現實中走投無路、轉而沉湎于書本與思考時突然發現的。在我國歷史上,在人生逆境中堅持讀書學習而成就偉業的不乏其人,比如:屈原被放逐而作《離騷》,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長征時中國革命處于逆境時期,每天面臨敵人的圍追堵截,但毛澤東仍堅持在馬背上讀書學習,并寫下不少流傳后世的名篇佳作。逆境中讀書可以幫助人趕走心里積壓的陰霾,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重新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
鬧境中讀書,可貴的是心境。當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仿佛連同這個社會一起變得躁動不安。社會愈是嘈雜,愈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恰恰書籍具有這種功能。讀書可以幫助我們鬧中取靜,擺脫嘈雜與喧囂,追求智慧的充實;能幫助我們擺脫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無纖塵地走進或厚重或輕盈的書中世界;也能幫助我們守住崇高的靈魂與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遠保持學習的興趣。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圣賢。”無論客觀世界如何發展變化,人的因素始終具有決定性。只要我們始終堅守“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一信念,處順境而不自滿,處逆境而不氣餒,處鬧境而不浮躁,時刻把讀書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境界,一種信仰,就一定能不斷拓展視野,更新觀念,振奮精神,保持一顆年輕上進的心。
(選自《人民日報》2013年12月3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確立時機意識,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確立高遠的目標,廣采博納,深思精進,就能在順境中讀好書。
B.若能在逆境中不消沉,并以逆境為機遇,砥礪磨煉,最終逆境就不會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而是邁向成功大門的墊腳石。
C.當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心容易變得浮躁,而讀書能幫助我們靜下心來,守住崇高的靈魂與人格。
D.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中,人的態度都至關重要,駕馭環境的是強者,為境遇左右的是庸人。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總活在境遇中,要從境遇中獲得真知以有益身心,科學地認識人所處的讀書境遇,是讀書人難以回避的問題。
B.人在順境中心情愉悅,有利于汲取新知識,所以應該目標高遠戒惰氣,謙虛謹慎除驕氣,以便理性地看待自己與世界。
C.屈原等人成就偉業和他們在逆境中讀書以趕走心里積壓的陰霾,正確看待挫折與困難,重新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不無關系。
D.要拓展視野,更新觀念,振奮精神,保持一顆年輕上進的心,就得時刻把讀書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境界,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