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特 吳皓月
【摘 要】我國在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把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現階段,抓住時代契機,充分利用當代信息技術推進信息化,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速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
【關鍵詞】信息技術;轉方式;新動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語言使用,文字出現,印刷術發明,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普及應用,以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有機結合等五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現在,隨著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結合更加深入,信息技術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正不斷改造著經濟社會結構。
1 信息技術的特征
信息技術,是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
信息性和技術性是信息技術的兩個重要特征。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的標示(Wiener信息定義的逆),是確定性的增加(逆Shannon信息定義),是事物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通俗來講,信息就是確定的消息。信息技術的服務主體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處理與利用的效率、效益。信息秉性決定了信息技術還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相對性、動態性、共享性和可變換性等特性。信息技術同時也具有技術的一般特征——技術性,具體表現為:方法的科學性,工具設備的先進性,技能的熟練性,經驗的豐富性,作用過程的快捷性和功能的高效性等。
當下,信息和互聯網就是信息技術的時代特征,是信息技術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一方面,互聯網進入了云計算、大數據時代,是信息收集、加工、處理、傳遞的重要基礎設施,通過互聯網,人們獲取信息就像用水、用電一樣便捷、安全、高效。另一方面,如何從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分析信息間相關性,以獲取最真實、最有效的信息,推動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
2 信息技術的影響
作為信息技術的兩個方面,互聯網與信息共同對經濟活動在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有效性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遍及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
2.1 推進農業信息化向前發展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信息化就是用信息的理論和技術裝備農業的過程。
一是促進農業生產數據化。農業有賴于自然資源,從事生命物質生產,是非常復雜的系統。通過對農業生產對象模擬并數據化,精準掌握農業播種、施肥、灌溉等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從而徹底改善農業生產地域性、季節性、變異性和經驗性強,可控性和穩定性差的狀況。
二是促進農業管理互聯網化。農業管理的互聯網化主要利用空間的信息采集手段和傳統的手段,通過RS搖桿技術、GPS全球定位技術和GIS地理信息系統,對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信息進行統計,利用互聯網的計算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準確提供氣象災害、生物災害信息,進行輔助決策。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定位技術的發展,農業管理將更加科學、輕松。
三是促進農業電子商務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基于互聯網、現代物流技術體系的農業電子商務進程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在政府支持、電商參與的背景下,構建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平臺,促進農產品銷售成為可能,在增加農民收入、吸引農村青年創業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方面將起到積極作用。
2.2 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
從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到“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到十八大報告“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皟苫诤稀睂⑹俏覀冊诮窈笠粋€歷史時期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的一個基本特征。
一是,推動了技術創新?!皟苫诤稀边^程中,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也相互融合,產生了新的技術,推動了技術創新。例如,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融合產生的機械電子技術,工業和計算機控制技術融合產生的工業控制技術。
二是,提升了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傳統產業經過信息化改造,信息技術或產品與工業產品相融合,產生了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機床加上數控系統之后就變成了數控機床,傳統家電采用了智能化技術之后就變成了智能家電(如智能冰箱、變頻空調等),普通飛機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遙控飛機,增加汽車電子設備可以提高汽車檔次。
三是,促進了業務創新和管理創新。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業務相融合。通過信息化管理軟件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過網上訂購系統,可以直接在網上下訂單,產品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并達成交易,電子商務為市場營銷提供了新的途徑。
四是,催生出了新產業。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的過程中,催生了以汽車電子產業、工業軟件產業、工業創意產業和企業信息化咨詢業等為代表的新興行業。
2.3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形成
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政府機構日常辦公、信息收集與發布、公共管理等事務可以在數據化、網絡化的環境下進行,信息技術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政務信息傳遞變得更快。以網絡為特征的“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以來,政府內部各級領導可以在網上及時了解、指導和監督各部門的工作,并向各部門做出各項指示。在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實現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聯系,提高了辦事效率、質量和標準。
二是,政務信息收集、處理將變得更方便?;ヂ摼W使得政府部門的政務信息收集不在依靠大量人力收集,信息提供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上網填報個人或者企業信息。云計算為這種海量信息處理提供了新的方式,不必再依賴抽樣假設方法,信息處理變得更加方便。
三是,政務決策將變得更準確。大數據時代,政務決策依賴于全體政務信息,為政務決策支撐打下堅實基礎,政務決策將變得更加準確。
3 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
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我國立法和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一方面,我國信息化領域缺少綱領性立法,僅有一些具體的法規,立法原則不清楚;立法評價監督機制不健全;許多法規的效率層次比較低,大部分還是部門規章。另一方面在我國實體社會中的個體信息,被分割在工商部門、銀行、保險、公安、醫院、社保、運營商等機構手中,數據割據將成為我國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障礙。
4 結語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边@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當前,信息化已經覆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