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現行的教材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地理、生物課程出現脫節現象,政治和英語課程開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為此,我們的課程設置應該進行適當的修改,使課程設置完善、合理化,以便更好地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服務。
關鍵詞:教材;設置;問題;探討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藍本,教材的編寫是根據一定的社會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積極地進行經驗的改組和改造,促使他們提高素質、健全人格的一種活動。教材作為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體系,既反映學科的性質和發展規律,又是課程的具體化形式,體現著培養目標所要求的學習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材與教師、學生和教學條件并稱為教學過程的四個基本要素。它不但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和工具,也是學生所學知識的主要來源和技能練習的主要指導。也就是說教材是教育教學的藍本,是教育教學的根本依據。我們現行的教材從小學到大學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生物課在初中三年級被取消了,到了高中又重新開設,而且是高考理科綜合的一部分,因此生物課中間出現了脫節的現象;而理科綜合到了大學必須得分為許多不同專業。中考時地理課不用考,到了高中也重新開設,同時也是文科綜合的一部分,地理課也出現了脫節現象。歷史課中考時同政治合卷,高考同屬于文科綜合,相對合理一些。整個中學課程尤其是高中總的情況是:教學要分開,考試要綜合,難度較高。我們的人才培養跟歐美的“歷史和地理的知識水平要具備世界競爭能力”的人才要求相去甚遠。筆者認為歷史、地理、生物課,不但要開設,還應該作為中考、高考的主要科目,以便將我們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成具有世界競爭能力的優秀人才。
第二,在我們的小學里政治課是思想品德課,中學時是政治課,大學時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等。研究生考試任何一個專業都必須考政治,在此我們應該弄清楚這些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道德品質?增強其愛國思想?筆者卻不以為然。學生們為了考試而大背特背,考完了也就忘光了,工作中也沒有多大用處,因為在社會上,如果是官場上官員都是道德淪喪、貪官污吏橫行、買官鬻爵、權錢交易、唯利是圖,政治課學得越好越會加劇年輕人的叛逆心理,越加劇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相反,如果官員都是高風亮節,公務員都爭相做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同學們從小就接觸崇尚道德、人人樹立良好品質的良好社會風尚,自然就會逐漸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所以,筆者認為,政治課可以開設,但要定位合理,應該把它當做開闊學生視野、培養高尚道德品質、激發愛國熱情的課程,考試時,只作為會考科目,不計入中考、高考成績,不作為研究生的入學門檻。
第三,很久以來英語都是我們的主要課程,現如今很多地方,小學三年級就開始開設英語課程,甚至有的地方開辦了雙語幼兒園,從幼兒就開始熏陶孩子。中考、高考中英語都是主要科目,大學里更厲害,很多大學規定要獲得學士學位,英語必須過四六級,可以說大學里學生的一半精力都花在英語上,還得買大量的輔導書,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結果還是學不好。考研時英語是必考科目,而且是單獨劃分數線,不過線者讀研沒門。這是一門很值得商榷的學科:小學里,三年級的小朋友剛學會漢語拼音,掌握得并不非常牢固,馬上學習英語,同是那二十六個字母,很容易混淆,結果,英語學不了,漢語拼音也學不好;幼兒園的小朋友就更慘,母語都還講不好,就學什么外語;中學、大學由于我們沒有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我們教出來的學生幾乎都是啞巴英語,不會說,也聽不懂,實際生活中除了職稱考試外也極少要用。筆者的意思并不是反對學習英語,而是我們應該找到更好的辦法。比如:①我們可否把英語當做官方語言,實際生活中公務員都使用漢語、英語兩種語言,以給我們下一代學習英語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②加大教育投入,把英語課編成全視頻教材,請歐美人士扮演課文里的人物,英語教學就像演電視,背誦課本就如同背劇本,上英語課老師就是導演,學生就是演員,模仿視頻課表演,上課過程就像演電視劇。③借鑒老外學習漢語的方法:重在學習口語、聽力和會話。④應該閱讀大量的世界名著。
第四,語文課也有一些有待協商的地方。比如中小學語文課文數量少、小學起步慢,大學就很少有學校開設大學語文課。洪鎮濤先生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提出了:中小學語文存在“少、慢、差、費”問題。確實,中小學一個學期就二十來篇課文,很多課文還是篇幅短小,不少小朋友上學前就已經會說篇幅不長的故事,到了小學卻只是學一個個字詞,充其量就是造個句子,要求好像比上學前降低了。
綜上所述,我們的課程設置應該進行適當的修改,使課程設置更趨于完善、合理化,以便更好地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