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鳳
2014年的3月份,我參加了上級相關部門組織的為期一周的高效課堂影子培訓。在安徽省銅都雙語學校這幾天的實際考察和學習,讓具有二十多年教齡的我心潮翻涌,內心受到全新的洗禮,重新又燃氣我當年的那份激情與靈動。
一、心靈的震撼與洗禮
多少年來多少教師循環往復,今天又重復昨天的故事。許許多多的教師對工作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可他們換來的是學生的謾罵、憤恨與不滿。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教學違背了正常的教育規律。我們有太多的強制、要求、替代、包辦,而缺少對孩子的信任、放手、激勵、點燃。教育必須從學生出發,一旦離開了對學生的研究、認識和發現,則無法稱之為教育!一味地研究書本而忽視“人”的存在,讓教育失去“人性”,讓教學失去了“情感”。 馬加爵考入高校,卻心理扭曲以致犯罪,又有多少孩子承受不了各種壓力自殺……所以我們要培養的應是身心健康、敢于擔當、具有一定知識和能力并服務于社會的人。
在這培訓的五天里,我的心理負擔很重,因為我是帶領七人的小組長。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性格內向、膽怯,沒經歷過這么大的場面,所以我前怕狼、后怕虎。我害怕在很多人前發言,擔心給學校丟臉,本來組織好的語言,可站起來腦子里全是空白,只能語無倫次,草草了事,事后又悔恨自己無能。但轉念一想,自己不就是傳統教學的產物嗎?上學時,學校沒給我提供這樣的平臺,根本沒有鍛煉自己的機會。高三時,有的時候因心理壓力過大,寢食難安,久而久之患上了腦神經衰弱。睡眠、飲食、學習一切都亂了,這就是不會調節、不會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這難道與傳統課堂沒有關系嗎?難道還讓孩子們走我們的老路嗎?教師的觀念轉變迫在眉睫。我們不是在課改,而是在呼喚人性、良知的回歸,從而讓我們的人生、職業有意義。
二、環境文化潤澤生命
當我們邁進安徽省銅都雙語學校的校園,那挺拔的綠竹和碧綠的植物,那綻放的花朵,那寂靜的長廊……周圍的景色吸引著每一位來學習的人。這樣的環境有誰不想坐在長凳上讀書消遣呢?這環境潛移默化地滋潤著每一個幼小的生命。柱子上有考入重點學校的學生的照片及介紹,外圍的墻上有班級文化建設的展板,有弘揚雷鋒精神的展板等,各班風格獨特,設計美觀大方。
班級門上有班名,進入班級,墻上布滿了豐富的文化:有小組文化,有組名、組號、組規及組內的奮斗目標等,有每一期的班務論壇……
三、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態度令人欽佩
早上七點半左右是早自習時間,校園里書聲瑯瑯。有的班級還把學生帶到室外讀書,他們像是自己跟自己較量,是那樣的投入、專注,我以為是有老師看自習呢!巡視一番,哪有老師的蹤影?好幾個班才能看到一個老師,他們好像在巡視。我感慨他們是怎么把學生培養得這么自覺,沒有老師就像有老師一樣。觀摩課時,外地老師出出入入,照相、瀏覽班級文化,面對這么多老師,沒有一位學生走神,沒有一位學生東張西望,都在投入地做自己的事,當你看到學生們自學、對學、群學是那樣自然;展示時,學生板書的字跡、板書設計那么優美;口語表達、動作、表情是那樣自信,彰顯個性,你能不被他們折服嗎?我們總是懷疑或抵觸新鮮事物,試問我們培養出這樣的學生了嗎?為什么他們的紀律這么好?是因為他們培養出了優秀的學生導生,培養出了能力強的學科組長和副組長等。這樣的課堂,讓我感覺到培養導生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班主任不在時,導生可以組織課堂,組長和副組長可以輔助導生。
四、實踐課、體驗式培訓以及一系列的講座使我進一步明確每一步的落實
2014年3月20日,我們每人按要求上一節實踐課,那節課使我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學生的表現欲望是那么強烈,感受到了哪些知識該講,哪些知識不該講,展示時間怎樣把握,怎樣評價等。魚—漁—欲,怎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并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是我們當前的研究主題。親身實踐了一節課,兩天下午的體驗式培訓,兩天的專家講座,使我明確了五大環節的具體操作。每一步老師該做什么,學生應做什么,如:自研時,教師的站位要看到全班學生狀況,便于了解學生,關注學習進度(主要關注寫字慢的、不認真的、進度慢的、基礎差的);教師要做到巡視到位(教師要走路輕,盡量不說話);教師要提醒學生關注學法指導,避免學生直接做題。對學生的要求,要做到靜、專、思。靜:聽聲音。專:看眼神。思:看表情和隨堂筆記的書寫和完成。教師在這一環節還要關注邊緣生,適時指導,如多數學生完成了便可進行下一環節,不必等學生都完成,因為還有下一環節的對學可進一步完成??傊?,對于每一環節的處理,我心里明朗了許多。
前行火把照亮了我內心的迷茫,高效課堂影子培訓學習,給予我無窮的動力,潤澤了我的生命。讓我們為真正打造“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的課堂而攜手奮進,為我們終身為之奮斗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