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衛
從高考考試現狀看,高考作文寫作大多數達不到語文專家們設想的要求,比較膚淺、單一,表述不清,其原因在于考生的思辨能力、審題能力、表達能力不強??忌趥淇紩r應就這些方面進行突破。
一、重點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簡要地說,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分析,清楚準確、明白有力的說理,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果考生在思考問題時能做到條理清楚、說理明白,我們就說他具有較好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中學生必須具備卻又是目前大多數中學生所缺失的能力。歐美現在的考試作文大多是論文式的,思辨色彩很濃,比如:“人們是否可以不受磨難而滿足欲望?”“追求真理,卻涉及利害關系怎么辦?”“勞動,它僅僅是有用的嗎?”等等。這些作文題充滿哲思,能讓考生直面自我,深入剖析問題;注重培養考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意識和思辨能力。高考命題專家們的思想意識很先進,他們充分利用高考試題的指揮棒作用,苦心孤詣地引導中學語文教學走上良好的運行軌道;他們充分吸收歐美國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使語文教學融入最先進的教育思想。所以從2011年開始,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題不再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了,而是明確“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專家們限定“議論文或記敘文”的意圖很明確:首先是為了反對2011年以前考場上流行的文體不清、辭藻華麗、內容空洞、思想空虛的“四不像”文章;其次,作為語文學科,文學性不能丟棄,故而保留“記敘文”;更重要的是,強調“議論文”,就是想和歐美教育理念接軌。
從現實的情況看,有文學才華的考生畢竟是少數,所以寫記敘文的考生不是很多,而能寫出好文章的考生更是屈指可數。記敘文由于其文體特征,如果寫不出彩,就很難入閱卷老師的法眼,得分可能會比寫得一般的議論文更低,所以大多數考生考場寫作普遍采用議論文。
然而議論文寫作目前存在新“八股”現象,其議論文模式是“引述材料→提出論點→舉例論證(一般舉三個平行事例)→回扣材料→總結收束”。這種模式,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考生寫作能力的高低,比如材料的引述是否靈活,論點的提出是否得當,事例的論證與分析是否合理等;但是“模式”的出現顯然與命題者的意圖相違背,因為它不能很好地培養考生的思辨能力,反而局限了考生的思維。專家們提倡思辨能力的培養,顯然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緊迫性。那么,考生該如何培養思辨能力呢?筆者認為考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引入哲學。有專家認為應該在中學開設哲學課,這在廣大中學教師看來,顯然是把大學的內容提前到中學來了。中學生課業本來就重,再加上這么一門似乎很枯燥的學科,估計效果不好。實際上,高中所學的唯物辯證法就初步涉及了哲學內容。筆者認為考生在寫作時引入較為淺顯的哲學理論并加以靈活運用,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2.在自主性探究中培養思辨能力。自主性探究可以培養考生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質,可以增強考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激發探索自然的興趣與熱情??忌骄繒r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感興趣而帶有思辨色彩的相關問題。
二、著力提升審題能力
考場作文一旦離題,即使文章的內容再充實、文字再優美、技巧再高超,統統都是“浮云”。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題的審題本身并不難,然而離題作文卻比比皆是,且離奇古怪,讓閱卷老師大跌眼鏡。從高考作文可看出考生離題的原因大致有三:不解文義、斷章取義、胡亂聯想。
這道作文題的材料是顧城的一首詩《憂天》,由于材料是詩歌,很多考生就有了畏懼感,不仔細地去閱讀理解材料,而是倉促行文,有的胡思亂想:是不是要保護地球啊,是不是要保衛國家啊……有的斷章取義:看到“拒絕”,馬上立意為“要學會拒絕”;看到地球失去引力就說要“環保”,看到“驚恐”便說“人不能有畏懼之心”;有的聯想過度,由“大地”聯想到“母親”,由母親聯想到家,由家聯想到家鄉,由家鄉聯想到祖國,于是“熱愛父母”“保家衛國”等主題“大行其道”;還有人從“無依無附”聯想到人生要有“目標”,要有“夢想”……
造成這些離題作文的根本原因是考生的閱讀能力不高。一個中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應達到以下水平:能運用工具書、參考資料來解決閱讀中的文字障礙和知識疑難;能正確理解全文的中心內容,歸納中心思想;能正確理清文脈、分析層次段落;能正確分析文章的主要寫作手法與特點;能辨析文章的意蘊(言外之意),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能理解作者的寫作中心所在;能對文章作出基本的評價?,F在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讀”,由“讀”而“悟”。這當然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能“悟”者有幾人?還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類的看法,都弱化了對考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文章閱讀該分析的還得分析,該肢解的還得肢解,內容要鑒賞,結構要分析;關鍵要能使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三、重視提升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在這里包括文字表述能力和書寫能力。
近年來,網絡的不少“將錯就錯”的不規范語言對考生的影響極大,使許多本來語言基本功就非常薄弱的考生,在表達時更加碎片化和“意識流化”。這類考生的作文,往往使人不知所云,無法卒讀。有考生在作文中說:“樹根深深扎根,獲得了自由;流星無依無靠,沒有自由。”“地球失去引力,我們就會變成流星,所以我們要有壓力?!薄皼]有夢想就像流星在天空中飄蕩,有夢想就像樹根一樣深深地扎在土中。”這類一個句子無法說出一個清楚的意思的現象普遍存在;甚至錯字連篇,最常見的是許多考生把“參天大樹”寫成“蒼天大樹”。語言基本功,要提高并不難。筆者認為,只要考生在平時就注意語法學習、語言基本表達訓練,多做語基題和語用題,表述能力自然就加強了。
書寫能力是一種最簡單、最基本的能力,在高考作文中起的作用卻并不小。字跡端正、優美可以引發閱卷老師的愉悅感,文章的分數自然較高。有許多閱卷老師反映考生的字跡實在不敢恭維,甚至無法辨認。這樣的文章,辨認一個字都有難度,誰還有心思去看完整篇文章。從近年來的評卷情況看,字跡好壞影響的分數絕對超過5分。所以,考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書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