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勃
【編者按】
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沐浴陽光,這不僅僅是先賢們追求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的。這里的“陽光”不僅僅指公平、正義、平等,還有德行、慈善、美好,當然還有基本的自然的明媚陽光。當我們被一些網絡事件弄得無所適從時,我們應當看到網絡上的正能量;當我們紀念曼德拉和德克勒克時,我們應當譴責至今仍宣揚種族歧視的人;當我們推進環保深化時,我們應當看到環保工作中的不足。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擁有陽光!
只要我們能從自己做起,善聽、善想、善說、善觀,那么不僅可以讓新媒體上許多東西變得清晰可見,而且還可以構成一種彼此相顧的力量
微信、微博、QQ,找不到WiFi就急得跳腳,人們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被牢牢地罩在網中央。這就是21世紀初青年們的生活現狀。
21世紀,一個發展與崛起的時代,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快速傳遞的信息讓世界的兩極都不再遙遠。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10到39歲人群占全部上網人數的78.8%。
神通廣大的網絡世界很精彩,對社會輿情的影響更是巨大的,也讓沁潤其中的新聞從業人員大獲其利。有多少新聞事件是從一個點擊、一次轉發引爆全國,甚至驚動中央。但是,就像硬幣的正反面,網絡世界也同樣陷阱重重,從“謠翻中國”的“秦火火”到借維權斂財的周祿寶,從組建色情網站上千人裸聊的佳緣聊吧到涉及29個省區市的販槍網絡……
大謠、小謠、官謠、民謠躋身其中,一時間網絡世界空氣污濁,甚至有著井噴的不良趨勢。有資料顯示,近年來,80%的未成年人犯罪與網絡負面影響有關。
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個個都帶著小喇叭的時代里,一件事被曝光,不少網民都第一時間進行轉發,唯恐落后。雖然,真相往往會走得慢一些,但是激烈的競爭,制造噱頭、追求轉載率,往往讓人們失去了存疑精神。
許多網絡事件就像剝洋蔥,總有一層會讓一些青年無所適從。
別怕,青春最大的意義就是自己的工作能有價值。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從汶川、舟曲、玉樹到蘆山地震,甚至從今年盛夏杭州青年志愿者的“敲門行動”無不從微博到QQ甚至是微信朋友圈上一次又一次地轉發。每一次點擊鼠標都是正能量的體現,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這就是凝聚當代網絡時代青年力量最好的例證。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敝灰覀兡軓淖约鹤銎?,善聽、善想、善說、善觀,那么不僅可以讓新媒體上許多東西變得清晰可見,而且還可以構成一種彼此相顧的力量。
青年,終將老去。然只要夢想不滅,則希望永在。
(選自《青年時報》2013年12月12日)
[鑒賞評價]
對于網絡,作者進行了辯證的思考,從正反兩個方面對當前的網絡現狀進行了分析與解構,并最終得出了結論:善聽、善想、善說、善觀,不僅可以讓新媒體上許多東西變得清晰可見,而且還可以構成一種彼此相顧的力量。
[思考探究]
1.結合文本,談談當今網絡有哪些正、負方面的影響。
2.你對網絡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觀點,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