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祥
【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一味地比較最容易動搖我們的心志,改變我們的初衷。而比較的結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總之是流于平庸。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沉香”。也有人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你如何看待“比較”,或有什么相關的經歷?
請以“比較”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這是一道思辨性比較強的作文命題。文題提供的材料先引述印度哲學大師奧修的名言作為一種觀點,又引述一句俗語展示另一種觀點。仔細閱讀材料,考生不難發現,這兩種觀點是完全背離的——前者強調“比較最容易動搖我們的心志,改變我們的初衷。而比較的結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總之是流于平庸”,不提倡“一味”地“比較”;而后者則強調“比較”的功用、意義和價值。考生可以把這兩種觀點綜合起來考量:“比較”并非絕對有害,如果學會合理“比較”、睿智“比較”、健康“比較”,那不見得就一定是壞事;而一味地“比較”,不加區分,不辨美丑,不分善惡,也不見得就是好事。將二者進行辯證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觀點:如果我們能夠有選擇地、有取舍地擇優“比較”,一定能比出動力,比出智慧,比出志氣,比出成績,如比學習、比才智、比愛心、比奉獻等。
針對“比較”,材料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一非。考生審題立意有三個角度:肯定、否定,或辯證的中立。由此可以有三種不同的立意:有比較才能有進步(肯定);一味攀比會使人迷失人生的方向(否定);“比”是一種智慧,會“比較”能激勵斗志,不會“比較”則心生妒忌,喪失斗志,甚至誤入歧途;“比”是一把雙刃劍(中立)。其中,會“比”善“比”者當為較佳立意。
像此類思辨色彩比較明顯的命題,考生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走向極端,顧此失彼,厚此薄彼,以致扣題不嚴密。比如把“比較”說得一無是處,甚至人人喊打;或者認為“比較”是萬能的,“比較”是事業取勝的唯一法寶。考生在確定立意時要注意不能以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來輕易下結論,要注意思維的辯證性。
【佳作展示一】
比 較
陳 盼
沒有比較的人生如一潭死水,永遠滿足于自身的現狀而不知汪洋大海的深邃幽遠,這樣的人生只能在自我的小池塘里發臭。因此,我們要學會用正確的“比較”,成就輝煌的人生。
善于比較才能有斗志,才能激發出自己的無限潛能。當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地駛過街頭,那氣派深深地震撼了一個叫劉邦的年輕人。他看到了秦始皇的八面威風,通過“比較”,也看到了自己的一無所有。他心生一個念頭,有朝一日,我也要成為秦始皇那樣的人。他招賢納士,厲兵秣馬,直破秦都;后經四年楚漢戰爭,擊敗項羽,成就了大漢王朝。劉邦,這個昔日的街頭小人物,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這正是得益于他善于“比較”,在“比較”中激發出了強大的斗志,發揮了無限的潛能,最終成就了一代偉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它像睡獅一樣潛伏在我們身上,只是有的人任它沉睡了一輩子,而有的人卻用“比較”將其喚醒,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了曠古爍今的偉業。
相反,倘若不想“比較”,不善“比較”,人就會在自得其樂中碌碌無為虛度年華,從而留下無盡的遺憾。明清時期,統治者閉關鎖國,自以為天朝之大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看不起所謂的“蠻夷之邦”。正是因為沒有了“比較”,不善“比較”,他們在自以為是的“太平盛世”中放松了警惕,喪失了斗志,逐漸落后于西方國家。直到鴉片戰爭慘敗,直到圓明園被劫,直到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直到連日本這樣的彈丸小國也氣勢洶洶而來,統治者們才如夢初醒,惶惶不可終日——中國近百年的恥辱史由此開啟!正是因為缺乏“比較”,才招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后與挨打的局面。缺乏“比較”,不善“比較”,使一個國家喪失了前進的動力,在落后中受盡屈辱。試想,如果明清統治者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積極主動地借鑒、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與文化,進而為我所用,也許今天我們依然是世界的領跑者。
善于“比較”使人振奮,善于“比較”讓人進步,善于“比較”讓我們認清自身不足而奮起直追,最終到達輝煌的頂峰,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品別人品不到的人生。這樣的生命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這樣活著才不枉此生。唯如此,我們才能讓生命像煙花一樣在高空綻放,照亮整個世界;我們才能在生命的盡頭毫不遺憾地告訴這個世界:我曾經來過,而且很優秀!
善于“比較”,讓生命在彼岸開出最美的花朵,綻放出一片燦爛!
[模] [擬] [評] [分]
內容:“比”與“不比”?作者巧妙冠以“善”字,可謂十分機智,立意十分準確精當。文章運用了劉邦和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這兩個例子來證明論點,典型精當。故本項評18分。
表達:文章先正面立論,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論述“善于比較才能有斗志,才能激發出人的無限潛能”的論點。然后筆鋒一轉,從反面切入,闡述不愿比,不善比,只能落得個被動挨打的下場。“比”與“不比”,怎樣“比”,也就不言而喻了。故本項評20分。
發展等級:縝密辯證的思維,交錯使用的論證手法,首尾圓合的謀篇技巧,成就了一篇精品美文,闡發了“善比善終”的深刻道理。故本項評16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18分+表達20分+發展等級16分=
54分。
【佳作展示二】
比 較
朱翠玲
我就是我,想要成功,就不要攀比。
——題記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我絕不會與大樹比較誰更高大。因為我雖小,但能為大地裝點風景。
假如我是一條小溪,我絕不會與大海比較誰更遼闊。因為我雖小,但能為山河輕唱歌謠。
假如我是一顆星星,我絕不會與月亮比較誰更耀眼。因為我雖小,但能為夜空點綴希望。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我絕不會盲目與他人攀比。因為我雖平凡,但也能讓生命不同凡響!
一
花兒有了綠葉的陪襯,顯得越發嬌艷。可它不滿足于現狀,總是羨慕蝴蝶在空中自由飛舞的瀟灑。終于有一天,它掙脫了枝頭,在風中隨意飄搖,好不愜意!只可惜,好景不長。風漸漸地停了,花瓣被摔落在了地上,任憑它怎樣掙扎,也舞動不了自己的身軀。不知什么時候,來了一個人,花瓣興奮起來,它想要借助那人的力量重新飛起來。不料,那人的大腳毫不憐惜地踩在了它嬌小的身軀之上。接著,又是一只大腳,一個飛快的車輪……花瓣深深地嵌入了泥土之中,幾乎喘不過氣來。看著傷痕累累的自己,再抬頭看看快要成為果實的伙伴,它不禁流下悔恨的淚水:假如當初不去與蝴蝶攀比,那是否我也會成為一顆令人欣羨的碩果?
二
小華很聰明。他是鄰居馬叔叔的兒子,也是馬叔叔全家人的驕傲。整個小學階段,每一次考試小華都名列榜首。后來因為中考成績優秀,小華被市重點高中錄取。那所重點高中離小華家較遠,又是封閉式管理,平日里父子二人難得一見。馬叔叔每個月都給兒子很多錢,讓他生活能夠無憂,安心讀書。可是總是一個月沒完,小華就花完了錢。后來他向父親要的錢也一次比一次多。馬叔叔有些懷疑,終于按捺不住,來到小華的學校一探究竟。沒想到,眼前的情景讓馬叔叔驚呆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小華完全變了個人:燙了頭發,穿著名牌,學會了抽煙、喝酒。更讓馬叔叔想不到的是,小華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竟下滑到班上最后一名。馬叔叔在校園里失聲痛哭:“都是攀比惹的禍啊!”
攀比,它是毒藥,迷失了人們的心智;攀比,它是溫床,使人在享受中墮落;攀比,它是燙手的山芋,讓人在欲望中受傷。
花兒因為攀比蝴蝶的自由飛舞而丟掉了性命,小華因為攀比奢華與“新潮”而毀掉了前程。慘痛的教訓讓我懂得:欲成功,勿攀比!
[模] [擬] [評] [分]
內容:本文以“欲成功,勿攀比”為立意點,以兩個故事來說明事理。事例雖然簡單,但就闡述事理而言,已經做到了事畢理現。故本項評17分。
表達:這篇散文開頭運用比興手法起筆,是當之無愧的“鳳頭”。主體部分由物及人,揭示了盲目攀比造成的危害,讀來令人警醒,引人深思。物與人慘痛的教訓,不偏不倚地切中題意,彰顯題旨。結尾的三個比喻句形象鮮明地凸顯攀比的危害;同時,三個比喻又形成鋪排,氣勢奪人,可謂字字驚心,句句點題。故本項評19分。
發展等級:作為一篇事理散文,飛揚的文采是本文的突出的亮點。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運用得宜。故本項評17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17分+表達19分+發展等級17分=53分。
【同步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茨威格在《昨日世界》里描述詩人里爾克經典的紳士范兒:“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這樣的斯文;縱然發出笑聲,也都是表示出那么一點意思后就立刻收斂。輕聲細語是他的一種需要,再也沒有比喧嘩嘈雜和感情上的激動更使他心煩意亂……除了舉止的慢條斯理,整齊、清潔、安靜也是他生理上的需要。每當他不得不乘一輛擁擠的電車或者坐在一家嘈雜的飯館里時,都是使他心緒不寧的時刻……”應該說,里爾克應該是文明的終極產品了。
從微末角度看,文明的一個功能,是使人對自己的身體進化出羞恥感,一句話,管住自己的身體,別讓它隨時隨地發出異樣的聲音。不說像里爾克那樣處處完美,一個普通人也應有最起碼的認知,你得約束自己,不要在人群中旁若無人地打嗝、剔牙、挖鼻孔、擤鼻涕、放屁。
請以“文明的標準”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文明的標準”是什么?材料其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管住自己的身體”。材料中說“不說像里爾克那樣處處完美,一個普通人也有最起碼的認知,你得約束自己”。這就告訴我們,文明并不是以完美作為標準,而是以人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遵循的社會基本行為準則為標準。它并不要求人們按照完美的標準行事,只作為一個普通人保持基本的文明即可。據此,考生可立意為:“文明是一種基本行為規范”“完美與文明”“約束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