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中國地毯式的城市建設改造中,記憶,這個并不特別的詞語愈來愈執著地冒出來,提醒著我們遺忘和丟棄的“罪過”。許多人會問,城市難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現代愈好嗎?為什么需要記憶?難道為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記憶,就讓我們的城市破破爛爛地堆在那里嗎?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關于過去和成長的記憶,城市也一樣,也有從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歷程,這些豐富而獨特的過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體里。城市對于我們,不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場所,而且是有個性價值與文化意義的。
承載城市記憶的既有物質遺產,也有非物質遺產。城市最大的物質遺產便是一座座建筑,還有成片的歷史街區、遺址、老字號、名人故居等。它們縱向地記憶著城市的歷史脈絡與傳承,橫向地展示著城市寬廣深厚的閱歷,并記載著這縱橫之間交織出的每個城市獨有的個性。我們總說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實最響亮和奪目的“名片”,就是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的歷史人文特征。
由于城市的不斷改造與擴建,再加上一些不可抗拒的災難性變故,可以說,記憶與忘卻總是如影隨形。城市本身不可能有自覺的記憶,它需要我們去主動地保護。保護城市的記憶,絕不僅僅因為它是一種旅游資源或是什么“風貌景觀”,而是要見證城市生命從無到有不斷成長的歷程,使其獨特的地域氣質與豐富的人文情感可觸、可感;也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或群體的懷舊情緒,甚至只是留下幾座孤立的“風貌建筑”,卻隨手把許多極其珍貴的街區大片抹去。這樣的“保護”,留下來的恐怕只是殘缺的記憶碎片。
走在拆舊建新之后看起來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你是否會覺得是在和一群滿身珠光寶氣卻“腹內空空”的暴發戶對話?誰會希望自己的城市成為失憶癥患者?誰又想成為流浪的孩子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選自《馮驥才作品選》,有刪改)
■
這是一篇議論文,論述的中心問題是:城市需要記憶,丟失了記憶,城市就像一個“腹內空空”的暴發戶、一個失憶患者、一個流浪兒。應該如何處理城市的發展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呢?馮驥才提出了意見:應該主動地去保護。全文語言簡潔,比喻新穎恰當,意蘊豐厚。
■
1.文章標題為“城市為什么需要記憶”,請問這里的“記憶”指什么?
2.文章最后兩句話,你怎么理解?
3.結合文本,談談承載城市記憶的有哪些?
4.結合全文來看,你認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城市的“記憶”?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