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其坤
【寫作指導】
層進式結構也稱遞進式、層遞式,就是按照邏輯關系,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縱向開掘的一種結構方法。運用層進式結構,考生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層進式結構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要恰當,要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不可隨意顛倒。二是層進式結構各個部分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要用一些過渡性詞語承上啟下。三是在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順序寫作時,要明確回答各部分的內容。
層進式結構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剝筍式結構
即將中心論點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構成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遞進關系。這樣的結構設置比較新穎,可以避免對中心論點的分析不透徹。因為中心論點被分成了幾個分論點,而這些分論點又是對中心論點的闡述,這樣論證的時候可能會更有力度,選擇材料的時候,可供選擇的事例可能會更多,從而使文章內容翔實豐富。文章各層次間可用諸如“不僅……而且……”“……況且”等關聯詞語過渡。這種結構俗稱“剝筍法”,一層一層地“剝殼”,最后顯出其本質。
如在《勸學》一文中,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用了一句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這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之后作者又把這個中心論點分成了幾個分論點。第一個分論點是“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是學習的一個作用。之后又提出第二個分論點“善假于物也”,這里點出了學習的意義。第三個分論點是“鍥而不舍”,這里談的是學習的態度。這三者之間由淺入深,由作用到意義再到態度,這樣的順序邏輯嚴密,逐層深入,深化了中心論點。
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式結構
即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邏輯順序來寫文章。這種論證結構的好處是層次清楚,邏輯嚴密,論證深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只有這三個環節連續貫通,文章的論證才能有一個梯度性的變化。這樣一環扣著一環,使得文章結構嚴謹,論證有力。這種結構適用于那些正面的話題或者中性的話題,因為這些話題中的觀點是被人所接受的,不需要進行分析與評判,直接切入主題即可。
此外在素材的使用上,考生也可以采用這種遞進式的寫法。多則素材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如果能夠按照逐層深入的方式安排,就會使文章在結構上更為嚴謹,更加有層次感。例如,有的考生在作文中想舉出幾個人物的事例,那么就可以在時間上對人物進行分類,按照先古后今或者由國內到國外的順序來安排。
【例文展示】
避免以偏概全
□范崇睿
有位養雞場的主人,向來討厭傳教士,總是散布傳教士的壞話。有一天兩個傳教士從雞場買了一只最丑的雞,要放在院子里展示,雞場主人當然不愿意。傳教士乘機說:“少數幾個傳教士行為不檢點,如果拿他們當代表,對其他傳教士同樣是不公平的。”雞場主人犯了什么樣的錯誤呢?很明顯他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在生活中我們要盡量防止這樣的錯誤發生。那么什么叫以偏概全呢?簡單說來,就是根據一部分表現出的一個特征斷定全體都是這樣。這樣的現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以偏概全”在詞典中是一個貶義詞。為什么以偏概全是一種不好的、錯誤的行為呢?原因就在于其認識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部分的特點不一定是全體都具有的特點。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班上有兩個女生是卷頭發,一天偶然只有她們兩個在教室。此時若有老師走進來,并由此判斷班里的女生全都是卷頭發,這明顯存在認識上的錯誤。頭發卷不卷實在無關緊要,但若是像上面的故事當中,把一只最差的雞當成全體雞的代表,或者把一件次品當成公司所有產品的樣子,并作廣泛的宣傳,就會帶來大量的經濟損失,產生矛盾和沖突。看來,以偏概全會產生認識上的錯誤,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和麻煩。
如何防止陷入以偏概全的誤區呢?方法很簡單,我們首先要開闊自己的眼界。古人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眼界開闊了,見識增多了,我們自然就不會被局部現象所蒙蔽。在明朝時,云南有個農民在養豬的時候發現了一只白色的小豬崽。因為云南當地只有黑豬,農民覺得很新奇就趕著豬想給皇帝看看。他到了中原一看,發現這里的豬很多都是白的,只好原路返回。若這個農民之前有機會走出自己那個只有黑豬的家鄉,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就一定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了。
其次,不要只憑一次經驗就草率作出判斷。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如果可以長時間、多次觀察,作出錯誤的判斷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像之前所說的“班級里的所有女生都是卷頭發”這類錯誤判斷就一定可以避免了。
但是有的時候,以偏概全也是迫不得已的,比如測試炮彈的啞火率,總不能把所有的子彈都打出去吧?這個時候,選取對象就十分重要。要進行隨機性選擇,這樣可以減少作出錯誤判斷的幾率。
總之,我們對以偏概全的現象要理性對待,在條件允許時盡量避免,這樣可以減少甚至避免我們作出錯誤甚至是可笑的判斷。
■
“避免以偏概全”,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旗幟鮮明。什么是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有什么危害?如何避免以偏概全?作者層層深入地展開了論證,思路清晰,論述有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