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智君
抗毒補心膠囊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臨床療效觀察
凌智君
目的 觀察抗毒補心膠囊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2012~2013年本院心內科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86例, 根據用藥方法不同平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43例, 其中前者服用抗毒補心膠囊, 后者采用常規抗病毒西藥, 觀察兩組心電圖變化及療效。結果 對照組在臨床癥狀和心電圖的總有效率95.3%和90.7%均>72.1%和56.2%, 可見對照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抗毒補心膠囊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療效顯著, 對病毒性心肌炎有實質性的治療意義。
抗毒補心膠囊 ;病毒性心肌炎:心電圖;療效觀察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 是因病毒感染而導致心肌出現炎癥病變, 其好發于兒童、青少年,癥狀多隱匿且伴有心電圖出現異常, 嚴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甚者猝死[1]。近年來, 病毒性心肌炎發病率逐年增高, 由于病因尚不明確, 臨床調查發現應用常規西藥治療效果不容樂觀。本文通過采用抗毒補心膠囊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取得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12~2013年心內科住院且符合全國心肌炎診斷標準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6例, 平均分為兩組, 各43例。治療組男性20例, 女性23例, 年齡1.5~30歲,平均(15.7±2.08)歲;對照組男性19例, 女性21例, 年齡1.7~29歲, 平均(15.4±3.27)歲;病程10 d~1年, 平均(4.5±0.86)個月。兩組患者病前7~20 d有急性病毒感染史, 臨床可見發熱、胸悶或痛、氣短、心悸及心律不齊等癥狀, 心電圖示竇性心律過速;排除標準:患有甲亢、β受體功能異常和對心臟有影響的疾病, 婦女妊娠期及哺乳期, 對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排除標準均經統計學處理, 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常規西藥:靜脈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10%氯化液10 ml, 胰島素8 U, 1次/d;口服10 mg輔酶Q10, 0.2 g維生素C, 3次/d;若患者伴有心率異常,可適當給予抗心率失常藥物;對照組口服抗毒補心膠囊, 4粒/次, 4次/d;兩組均連續服用1療程(即4周), 觀察比較患者服藥療效及心電圖恢復情況。
1.3 療效評定 根據兩組患者治療的癥狀,分別從顯效、有效及無效進行治療結果比較。①顯效:發熱、氣短乏力、心悸等癥狀均消失。②有效:發熱、氣短乏力、心悸癥狀減輕。③無效:發熱、氣短乏力、心悸癥狀無改善。根據心電圖及心律變化判定, 均為心律失常且期前收縮減少有差異。①顯效:期前收縮減少>80%。②有效:期前收縮減少在50%~79%之間。③無效:期前收縮減少<50%
1.4 統計學方法[2]將數據進行SPSSl7.0統計學分析, 計數和計量資料資料分別采用χ2檢驗[n (%)]和t檢驗( x-±s),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對比情況, 見表1。

表1 治療結果及心電圖比較[n(%)]
抗毒補心膠囊是在中醫整體和辨證論治觀念的指導下,結合中藥藥理理論而研究出的經驗方, 由西洋參、黃芪、五味子、丹皮、酸棗仁、麥冬等藥物組成, 方中西洋參、黃芪、五味子和麥冬共同益氣滋陰;丹參、酸棗仁養血活血、寧神鎮靜;現在藥理研究黃芪、丹參、麥冬和酸棗仁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心肌收縮力和抗病毒能力, 在改善心肌供血的同時促進心肌細胞的恢復。而傳統西藥藥效短暫, 且易上癮易形成耐藥性等副作用, 不能從根源上解決疾病的困擾[3]。
通過比較兩組服藥后效果及心電圖情況, 結果數據顯示:對照組和治療組的總有效(41例占95.3%>31例占72.1%), 由心電圖顯示對照組的總有效率90.7%(39/43)>治療組的56.2%(32/43), 對照組的治療效果更突出。因此抗毒養心膠囊能有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值得推廣。
[1] 楊英珍.病毒性心臟病.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140.
[2] 中華心血管雜志編輯委員會.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參考范圍.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2,27(6):405-407.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2:63.
461000 許昌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