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華 王宏運 姜宏衛 王瑞麗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應用
黃道華 王宏運 姜宏衛 王瑞麗
目的 本研究主要討論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應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泵(SAP)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將238例圍手術期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觀察組99例, 對照組139例。觀察組采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胰島素治療(SAP組), 對照組使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CSII組), 然后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結果 SAP組達到血糖目標水平所用的時間﹑患者用泵期間低血糖發生率﹑術前住院時間﹑手術后切口感染率﹑術后拆線時間﹑總住院時間及患者帶泵期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均明顯低于(CSII組)(均P<0.05), 胰島素用量﹑住院總費用無差異(P>0.05)。結論 SAP在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中應用的療效及安全性方面優于CSII。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泵;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胰島素;圍手術期
最新研究顯示, 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長, 目前有11.6%中國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而前驅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約為50%[1]。因為隨著糖尿病患者逐漸增多, 需行外科手術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也逐漸增多。患者的高血糖狀態, 在手術中易發生危險。積極控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高血糖狀態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關鍵所在, 也可以減少手術病死率[2]。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泵(SAP )的胰島素泵顯示屏上可顯示實時血糖水平和血糖發展趨勢, 并具有預警功能, 可調整治療方案, 減少血糖的波動﹑避免低血糖的發生。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將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胰島素泵(SAP)應用于糖尿病圍手術期患者,并與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胰島素注射(CSII )治療作對比研究,報告如下。
1.1 研究方法 對所有入選患者姓名﹑年齡﹑性別﹑病程﹑HbA1c等各項檢查結果進行詳細登記。兩組患者均采用飲食控制﹑接受健康教育, 均接受胰島素泵治療。根據患者的體重﹑入院前是否使用胰島素以及口服降糖藥物種類和劑量進行調節。觀察組使用美國Minimed公司722型胰島素泵治療(SAP)。根據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和每日4次指測血糖校正來指導胰島素劑量調整。對照組采用美國Minimed公司712型胰島素泵治療, 應用強生穩豪型血糖儀, 分別于術前及術后監測三餐前﹑三餐后血糖, 術中每小時查血糖1次, 并調整胰島素量。空腹血糖達4.4~7 mmol/L﹑餐后血糖達6~10.0 mmol/L可手術,術中﹑術后以此為治療目標。
1.2 主要觀察指標 血糖達到目標所用時間﹑患者手術前的住院時間﹑帶泵期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低血糖發生率﹑手術后切口感染率﹑手術后傷口拆線時間 ﹑總住院時間﹑胰島素用量﹑住院費用﹑患者帶泵時教育指導時間﹑帶泵時患者咨詢次數﹑需要醫護解決的報警次數。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 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住院需手術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計238例(糖尿病診斷標準依據ADA糖尿病診斷標準), 排除使用過程中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患者18例, 剩余220份病例中病程在1周~20年(其中新確診患者46例, 占總數的20.9%)。按照自愿原則隨機將患者分為SAP組和CSII組兩組, SAP組 90例, 男性53例, 女性37例, 平均年齡(49.31±3.62)歲, 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胰島素組(CSII組) 130例, 男性86例, 女性44例, 平均年齡(48.26±3.57)歲, 兩組患者手術切口均為Ⅰ類切口(無菌切口), 治療前血糖水平﹑性別﹑年齡﹑病程(<20年)。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手術切口感染率﹑低血糖發生率﹑帶泵期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胰島素用量及住院費用比較 手術切口感染率及低血糖發生率SAP組明顯低于CSII組(P<0.01), 血糖達標后平均血糖波動幅度低于CSII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率﹑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胰島素用量及住院費用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胰島素用量及住院費用比較()
組別 n 平均血糖波動幅度( m m o l / L )胰島素用量( U ) 住院費用(元) S A P組 9 0 2 .3 4 8 ± 0 .0 4 1 5 2 .2 1 ± 0 .7 4 1 8 0 9 1 ± 1 0 6 8 C S I I組 1 3 0 3 .5 2 5 ± 0 .5 4 4 5 3 .3 1 ± 0 .9 3 1 9 1 9 2 ± 9 5 1 P 0 .0 3 1 0 .0 8 4 0 .0 9 3
2.3 術前住院日﹑達到目標血糖時間﹑手術后切口拆線時間和總住院時間的比較 SAP組術前住院日﹑達到目標血糖時間﹑手術后切口拆線時間和總住院時間比CSII組明顯縮短(P<0.05), 見表3。
表3 術前住院日﹑血糖達標時間﹑術后切口拆線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

表3 術前住院日﹑血糖達標時間﹑術后切口拆線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
血糖達標時間(d)組別 n 術前住院日(d)術后切口拆線時間(d)住院時間(d) SAP組 90 2.2±0.2 1.5±0.6 9.2±0.3 15±1.8 CSII組 130 4.5±0.3 3.5±0.8 12.5±0.5 18±2.7 P 0.034 0.037 0.041 0.046
2.4 患者帶泵時教育指導時間﹑帶泵時患者咨詢次數﹑需要醫護處理的報警次數的比較 SAP組患者帶泵時教育指導時間明顯比CSII組長(P<0.01), 帶泵期間患者咨詢次數﹑需要醫護處理的報警次數比CSII組明顯增多(P<0.01), 見表4。CSII組帶泵時教育內容主要是講解飲食和使用泵的注意事項, 教會患者及家屬注射餐前大劑量, SAP組在帶泵時不僅要告知上述內容, 還要教會患者及家屬輸入指測血糖校正血糖及看顯示屏上的血糖值及血糖發展趨勢。CSII組帶泵期間需要醫護處理的報警情況主要是低劑量以及無輸注(堵管),而SAP組除了上述問題, 還有諸如現在輸入血糖儀值﹑在XX:XX時間輸入血糖儀值﹑高血糖﹑低血糖﹑校準錯誤﹑有問題的探頭﹑探頭壽命終止﹑探頭錯誤﹑丟失探頭﹑弱信號﹑有問題的發送器等問題。
表4 患者帶泵教育指導時間﹑帶泵時患者咨詢次數﹑需要醫護人員處理的報警次數的比較()

表4 患者帶泵教育指導時間﹑帶泵時患者咨詢次數﹑需要醫護人員處理的報警次數的比較()
需要醫護人員處理報警次數(次) S A P組 9 0 7 .1 ± 0 .4 3 8 ± 0 .6 4 1 ± 0 .3 C S I I組 1 3 0 2 .5 ± 0 .3 1 1 ± 0 .8 1 2 ± 0 .5 P 0 .0 0 2 0 .0 0 4 0 .0 0 1組別 n 帶泵時總教育指導時間( h )患者咨詢次數(次)
目前由于糖尿病患病率不斷的增高, 因為各種原因需要行手術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也逐漸增多, 外科疾病可促使糖尿病病情惡化, 而高血糖又可誘發或加重外科疾病[3,4]。因此要積極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態, 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另外全麻患者術前8 h及術后至少6 h需要禁飲禁食, 皮下注射胰島素者容易出現低血糖等并發癥[5]。
本研究結果顯示, 糖尿病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時, 由于焦慮﹑恐懼﹑創傷等應激狀態均可使生長激素﹑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顯著增加, 從而使血糖進一步升高。胰島素泵的臨床應用, 能明顯縮短待手術期,明顯減少低血糖發生率, 能更安穩﹑更迅速地控制血糖, 提升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 使外科手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發病率遠遠低于過去療法。SAP組能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達到目標血糖時間﹑術前住院日﹑手術后切口拆線時間和總住院時間明顯縮短, 血糖達標后帶泵期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更小, 使患者低血糖發生率及感染率明顯少于CSII組。且SAP組和CSII組相比并沒有增加住院總費用及胰島素用量。但是SAP組存在著患者帶泵教育指導時間較長,明顯增加患教難度, 帶泵期間患者咨詢次數﹑需要醫護處理的報警次數比CSII組明顯增多, 以至于醫生查房次數更多,需要醫護人員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綜上所述, 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的短期降糖治療過程中, 盡管存在著醫生查房次數更多, 需要醫護人員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但在不增加胰島素用量及醫療總費用的情況下, 應用SAP可顯著提高患者術前血糖達標率,更有效控制血糖, 明顯的減少低血糖的發生率, 更有利于減少手術風險, 使患者安全平穩地度過圍手術期, 更好地促進切口愈合。
[1] Guang Ning, M.D, Ph.D.Study evaluates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adults in China.The JAMA Network Journals, 2013, 10(4):161-163.
[2] 黃鵬程.30例急腹癥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乎術期處理.現代醫學, 2008, 36(5):365-367.
[3] 江平.不同術式膽囊切除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現代醫學, 2010, 38(5):557-558.
[4] 沈翠干.鼻腔及鼻竇良性病變鼻內鏡術后的術腔處理及其局部用藥.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1, 30( 3 ):456-460.
[5] 周巖.144例糖尿病合并膽石癥圍手術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臨床觀察.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6, 14(1):29-30.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