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梁,袁天鳳
(內江師范學院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四川內江641110)
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建設階段,迫切需要將研究重點轉移到鄉村人居環境規劃上,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提升鄉村地區的人居環境。鄉村人居環境是人居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它有著自身固有的肌理特征和發展要求,須謹慎對待。
國內外已有的鄉村人居環境理論和實踐帶有“城市主義”傾向,缺乏對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全局思想和核心價值觀的把握,缺乏對規劃工作堅持的核心理念的研究。同時也深刻地認識到,要“建立新型現代化的鄉村體系,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區域范圍內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進城鄉整體的協調發展”[2]必須規劃先行,而科學合理地開展鄉村人居環境規劃設計工作的基本前提是要研究這項工作應秉持什么樣的核心理念。因此,探討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的核心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鄉村的定義,學術界雖有不同的見解,但總的來說,鄉村又稱農村,與行政區劃不同,“鄉村”是一個區別于“城市”的地理學概念。鄉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鄉村指城鎮以外的所有區域;狹義的鄉村是對應城鎮的村莊,也叫農村居民點[3]。本研究是基于廣義上的鄉村概念。
目前雖有眾多學科涉足鄉村人居環境研究領域,但對概念的理解也各有其側重點、各取所需。例如: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認為,鄉村人居環境是鄉村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整個地球表層空間,城市人居環境是其研究重心,鄉村人居環境是其研究視野的區域拓展。環境學和生態學認為,鄉村人居環境是以人為主體,以人地關系和諧、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巨型復雜生態系統,強調環境和生態在這個系統中的作用。
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鄉村人居環境可以理解為:以鄉村居民為主的人群,在鄉村范圍內進行居住、耕作、交通、文化、教育、衛生、娛樂等活動,在憑借一定條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物質和非物質相結合的有機體[4]。
我國鄉村地區覆蓋面大,占國土總面積的99%左右[3],不同地區差異性較大,經濟水平普遍落后。要保持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特色,鄉村人居環境的規劃必須因地制宜,切忌使用城市規劃的套路。而理清鄉村人居環境的特征,是明確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核心理念的源泉,這二者之間是源與流的關系。
首先要清楚鄉村人居環境的特征,其根源在于鄉村與城市的背景和組成要素不同。通過對一定數量鄉村的考察和分析結果,并結合葉齊茂院士歸納的鄉村的九大形體特征,筆者認為鄉村人居環境的特征還應當包括以下三點:(1)人的空間行為習慣與鄉村式的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2)鄉村居民之間的交往重情感,甚至能影響某些活動的進行;(3)地域等差異導致“鄉土味”濃郁。
這些特征使鄉村與城市的人居環境有不同的背景和物質景觀、不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人地關系。因此,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必須要有自己應當堅持的核心理念,才能因地制宜地編制規劃,才能正確指導規劃建設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否則,硬把城市規劃的內容、思路套用到鄉村人居環境規劃中去,必然導致鄉村人居環境失去自己生存所應有的物質基礎,而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就會流于形式,成了實現不了的藍圖,不被村民接受[5]。
3.1.1 獨特性原則
由于鄉村的特殊性及其界定的不同,其存在形式多元化,沿襲的人文風俗千姿百態,依附的自然肌理也有所差別,而規劃本身卻要直接面對這種特定環境和村民。因此,鄉村人居環境的這些個性特征導致其規劃的內容不一,也沒有完全可套用的圖紙;鄉村人居環境是在己有的“自然進化的要素”背景上做規劃設計,從規劃理論、設計思想和規劃手法均不同于城市,所以不能簡單套用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對于國內外鄉村建設實踐的成功經驗,應結合鄉村人居環境的具體情況予以借鑒和學習,而不是一味地復制。
3.1 .2 微觀性原則
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是直接面對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習性、經濟運轉方式、民俗風情、色彩喜惡、住宅構建要求、域內優劣勢情況、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以及村域內的生態環境等微觀瑣碎卻又實際的關鍵要素。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鄉村,這就需要我們針對具體的鄉村敏銳洞察出鄉村人居環境五大系統中的細微末節,全面而深入地調研現有和將要實施的規劃對鄉村這個有機體的影響,以此來創作特定地域環境下理想的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方案[2]。另外,就技術層面而言,由于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直面細微瑣碎的事物,涉及若干方面,這就要求我們綜合各學科領域的技術力量,包括常規和非常規兩大方面。
3.1 .3 和諧永續性原則
這里的和諧永續性強調的是,鄉村的各類居住環境系統及活動體的運作與發展要追求在同一世代中和世代間發展的公平性、共同性、互助合作性[6]。它是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的本質要求。我們規劃設計的是若干個活生生的過程,既要滿足目前村民自身的需要,又要尊重其他物種的生存需要,同時不能危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循客觀生存規律,以規劃手段使鄉村的人居環境具有舒適宜人和永續發展的功效。
由上述分析可知:個性和綠色應是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秉持的兩個核心理念,二者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挖掘個性需要尊重綠色的基本要求,而發展綠色鄉村人居環境的同時要突出鄉村的個性。
3.2.1 個性
3.2.1.1 個性的內涵
個性是以鄉土特色為主,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整合地域人文特色和地域資源優勢形成的一個不可替代的特殊整體,這個整體還必須符合綠色要求。它是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研究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核心思想之一。
與城市人造的、千篇一律的建筑景觀不同,鄉村聚落環境存在明顯的鄉土差異性,存在多元的地域文化與道德倫理,主要表現在聚落的結構形式、規模密度、住宅布局形式、農業生產等方面。面對我國城市快速化和鄉村人居環境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出現“舶來品”泛濫、城村面貌趨同的狀況,鄉村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需要挖掘鄉村的個性,走“特色”品牌路線,這是繼承和發揚鄉村本質及優質的最有效途徑。
3.2.1.2 個性包含的主要指標
根據上述個性的內涵,參考有關個性和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結合當前我國鄉村的實際,提取有關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個性理念的主要指標(表1),這些指標可為探討鄉村人居環境規劃與設計提供感性引導。

表1 個性包含的主要指標表
3.2.2 綠色
3.2.2.1 綠色的內涵
這里的綠色是指鄉村人居環境規劃要以綠色的理念貫穿始終,發展綠色化的鄉村人居環境,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以鄉村自然環境為基礎,以村民為中心,規劃、建設、經營、管理鄉村的人居環境[7];二是,綠色的鄉村人居環境是由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組成的有機地域綜合體,它是一個高效和諧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8];三是,充分體現和諧永續發展原則,以3R(Reuse,Reduce,Recycle)為目標,采取可持續的能源資源消耗與消費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率與資源循環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解決鄉村的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重復使用和循環使用等問題。
3.2.2.2 綠色包含的主要指標
參考國際上有關的標準和綠色人居環境的發展方向,結合當前我國實際,提取有關鄉村人居環境規劃 綠色理念的主要指標(表2)。這些指標多為定性指標,而對指標閥值的確定并無統一方法。目前國內多采用的方法有:(1)盡量采用國家標準已規定的指標值;(2)參考國外成功案例的取值標準;(3)結合國內鄉村的現狀值推導以確定標準值;(4)采用專家打分法來確定指標值;(5)對缺乏參考指標值和相關指標統計數據,但在指標體系中十分重要的指標,可暫以類似指標替代[10]。
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了鄉村和鄉村人居環境兩個重要概念的內容,簡要分析了我國鄉村人居環境的特征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初步探討了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應當秉持個性和綠色兩個核心理念,同時提煉出堅持核心理念的三大原則,分析和梳理了核心理念的構成指標。由于鄉村人居環境的規劃建設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加之自身學術水平的限制和規劃建設鄉村環境條件的制約,文中的某些構想可能在實際應用中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努力。

表2 綠色包含的主要指標表[9][10]
[1] 常昊,王昊辰,田亞平.低碳化鄉村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124
[2] 葉齊茂.發達國家鄉村建設考察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 浦善新.新農村建設導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4] 汪琴.當代城市化對鄉村人居環境的影響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5] 張小林.鄉村規劃:理想與行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永續發展[EB/OL].http://baike. baidu. com/link?url=JiIuvSvN4n9CKwrH9ipNQk6gKC5BzRZ5PyeNdKOAsQdieuAtlvwqp XFdnL6ZgkbiUKEkhXvFRDAbb7lPMuCNT_
[7] 于曉森.淺談綠色人居與城市綠化的關系[J].河北林業科技,2007,(10):40
[8] 羅琳.可持續發展綠色人居環境(城鎮)科學體系研究[J].華中建筑,2011,(1):43-44
[9] 張燕文.綠色住區人居環境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統計與決策,2006,(9):62-63
[10] 邢昊.人居環境評估體系構建的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