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日本、韓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劉軍國 孫秀萍 李大明 青木 ●本報記者 杜天琦
圖片說明:3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中國舉行最高級別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3日,隨著中共中央政治局7名常委齊聚位于北京西郊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世界許多媒體的目光被帶回到69年前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以及至今仍被那段歷史“打了死結”的中日關系上。這是中國首次迎來法定抗戰勝利紀念日,透過“罕見高規格”的紀念,日本媒體感受到中國“提升對日嚴厲的輿論氛圍”。但面對這種氛圍,日本當局并沒有表現出悔意,而是使出面對歷史時最擅長的辯解“本領”。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日中關系重要的是“面向未來”,并稱戰后日本“作為和平國家所走過的道路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這番話給人感覺日本像是69年前一下子從石頭縫中冒出來的,與之前的罪惡毫無關系。不愿做出實質改變,日本卻期待著對華關系能夠走出僵局,而11月將于北京召開的APEC峰會被他們視為最好的機會。北京的深秋會是中日“解凍的季節”嗎?在分析人士看來,要得到肯定答案,日本必須拿出一樣東西——誠意。七常委罕見出席紀念儀式“中國最高領導層全員出席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活動”,韓國紐西斯通訊社以此為題稱,3日中國在盧溝橋附近的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儀式,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內的7名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有分析認為,中國最高領導層全部在紀念活動上露面,是要表明中國黨政軍領導層在警惕日本右傾化問題上同心同德。法新社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中共其他6名政治局常委周三罕見地公開出席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活動。這是今年早些時候北京立法宣布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后的首次紀念。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將第二天確定為勝利紀念日。北京研究人員估計,日本侵華共造成2060萬人死亡。外界紛紛強調了中日關系緊張的大背景。美國《商業周刊》說,習近平領銜出席最高級別抗戰紀念活動,在中日兩國關系因主權糾紛不斷緊張之際,中國要喚起對日本侵華歷史的記憶。一些老兵、學生、軍人等當天也參加了紀念活動。美聯社3日稱,兩年前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后中國對日本的憤怒抨擊飆升,隨后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讓中國的譴責進一步升級。北京譴責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并力圖通過重新回憶戰爭歷史來強調日本軍國主義問題。英國廣播公司以“中國高調紀念抗戰勝利‘威懾日本右翼”為題稱,中國媒體表示,高規格紀念抗戰勝利是“體現大國擔當”,回擊日本右傾化舉動。日本NHK電視臺用“儀式盛大”形容這次紀念活動。報道稱,圍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和解禁集體自衛權等問題,中國多次批評“日本右傾化”,從今年開始還把舊日本軍殺害很多中國士兵和市民的“南京事件”(即南京大屠殺)開始的12月13日定為國家追悼日,看來目的是通過設置這些紀念日,“提升對日嚴厲的輿論氛圍”。共同社在報道中說,習近平政權把明年定為“抗戰勝利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年”,正加強用歷史問題對日本的攻勢,也有通過紀念活動鼓舞“愛國心”的目的,謀求加強對共產黨的凝聚力。不少日媒強調,中國領導人沒有在紀念儀式上公開講話,這與習近平今年7月在“七七”紀念活動上發表講話有所不同。NHK電視臺稱,這似乎是考慮到了今年11月安倍將前往北京出席APEC峰會,一定程度上顧慮到日中關系。“習近平在紀念日呼吁日本面對歷史”,路透社以此為題報道了習近平3日下午在紀念抗戰勝利座談會上的講話。他強調,中國將一如既往致力于發展中日關系,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軍國主義卷土重來。日本應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態度,以慎重態度嚴肅對待和妥善處理歷史問題,認真汲取歷史教訓,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日本每日新聞社前駐德國記者村田信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日本此前一直將與中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日中事變”,試圖將戰爭限定為兩國間的普通紛爭,這其實反映了日本故意矮化中國抗日戰爭的作用,中國的抗日戰爭其實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五大戰勝國之一,中國最高領導層全部出席抗戰勝利紀念儀式,可以讓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以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再次確認。日本政府則是另一番態度。據日媒報道,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3日就中國抗戰勝利紀念表示:“這是中國國內的活動,作為(日本)政府不發表評論。”他同時又說,對日中兩國來說,面向未來發展合作關系的態度才是重要的, “關于歷史問題,日本政府的立場沒有改變,(日本)戰后作為和平國家所走過的道路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對日歷史戰全方位擴散”對于安倍政府的表態,日本道紀忠華智庫首席研究員庚欣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它既有正確的一面,也有虛偽的一面。一方面,日本這些年來確實在和平發展。但最近一段時間,日本政府的主流,如首相以及主要大臣,不斷把日本在歷史上犯過的錯誤重新拿出來進行辯解和否認,這是一種不符合歷史和解趨勢的修正主義。歐美國家這些年來一直在搞歷史和解,而作為犯錯在先的日本卻逆潮流而動,這是一種歷史倒退。庚欣表示,中國高規格紀念抗戰勝利,不僅是對日本而且是向整個世界表達中國的政治姿態——即以舉國重視的姿態回顧歷史、面向未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3日的紀念活動只是中國一系列抗日紀念中的一環。香港《南華早報》題為“抗戰勝利紀念月開始”的報道稱,抗戰勝利紀念同時也開啟了繁忙的一個月日程,本月隨后還有兩個重頭紀念活動:“九一八事變”83周年和新設立的9月30日烈士紀念日。中國民政部周一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94人屬于國民黨部隊,此外還有10名外國人,包括日本和平主義運動人士宮川英男。報道稱,媒體監管部門要求各大電視臺到10月底都要播放抗日愛國劇。韓聯社稱,作為海峽兩岸和解的象征,包括抗日老兵在內的名臺灣代表也出席了3日的紀念儀式。當天香港、澳門、臺灣也以不同方式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韓國《世界日報》說,中國的對日歷史戰正全方位擴散,一些地方出版了介紹南京大屠殺的輔助中小學教材,而韓國外交消息人士證實,中國已邀請包括俄羅斯和亞洲各國領導人在內的多國共同參與明年的慶祝世界反法西戰爭勝利70年活動,敦促國際社會鞏固二戰勝利成果。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中國搬出一長串歷史賬單,希望激勵民眾“民族復興”的責任。與中國紀念“七七”抗戰全面開始和9月3日抗戰勝利不同,日本對二戰的紀念更多以“受害者”而非加害者身份出現。除了8月15日“終戰日”,日本每年紀念最隆重的當屬8月6日“廣島原爆日”和8月9日“長崎原爆日”。《環球時報》記者2日與一名日本資深媒體人交流,談及中國將舉行抗日勝利紀念活動時,該人士表示,日本本來就不愿意報道中國的正面新聞,3日關注的重點將是安倍內閣改組。他說,安倍自2012年12月出任首相以來一直沒有改組內閣,卻偏偏挑了中國紀念抗日戰爭69周年的這一天改組,不排除有讓日本輿論將重點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干擾中國紀念儀式在日本影響的用意。中日能否迎來“解凍的季節”3日的安倍內閣改組傳來一些中日關系的“利好”因素。路透社稱,安倍周三任命兩名同中國關系友好的資深議員擔任自民黨要職,這似乎發出希望緩和與北京冰冷關系、并能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峰會的信號。其中,谷垣禎一被任命為自民黨新干事長,69歲的谷垣禎一屬于支持改善對華關系的自民黨溫和派;同樣同中國關系友好的資深議員二階博俊則被任命為自民黨總務會長。日本《朝日新聞》稱,安倍起用這兩個人的目的是因為他們和中國有“管道”,以此向中國釋放改善關系的信息。“中日是否迎來解凍的季節?”《日本經濟新聞》網站3日以此為題稱,盡管當前狀況依然嚴峻,不過已開始出現摸索修復關系的動向,契機就是7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與習近平主席的秘密會談。8月10日,安倍第二次執政以來中日外長首次進行會談也是得益于此。而下一個焦點則是中方是否希望盡早打破中日關系的僵局,具體來說就是中方是否愿意做出一些讓步,在11月于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上實現中日首腦會談。中日兩國政府均未公開此前外長會談的內容。據了解大致情況的安倍內閣官員透露,“中方并未降低對日方提出的條件”。盡管中國并未對外公布,但中國將安倍承諾不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承認釣魚島存在爭議作為首腦會談的條件。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日本雖然多次表達中日首腦會談的愿望,但一直都沒有對阻礙中日首腦會談的問題做出實質改變。日本如今不承認釣魚島存在爭議,安倍還頻頻在歷史問題上進行挑釁。如果日本不解決這兩個問題,首腦會談并沒什么意義。庚欣說,中國人一向都秉承“來的都是客”的原則,所以日本提出與中國會面,并不是沒有希望,關鍵要看日方的誠意。中日僵局的癥結點主要是雙方不能把彼此當成敵人。尤其是日本政府,不能將中國的發展視為威脅。如果日方不改變這一點,中日間的問題很難得到解決。▲
七常委全部出席
日政府消極回應
中國最高規格紀念勝利日
●本報駐日本、韓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劉軍國孫秀萍李大明青木●本報記者杜天琦
待和妥善處理歷史問題,認真汲取歷史教訓,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日本每日新聞社前駐德國記者村田信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日本此前一直將與中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日中事變”,試圖將戰爭限定為兩國間的普通紛爭,這其實反映了日本故意矮化中國抗日戰爭的作用,中國的抗日戰爭其實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五大戰勝國之一,中國最高領導層全部出席抗戰勝利紀念儀式,可以讓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以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再次確認。
日本政府則是另一番態度。據日媒報道,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3日就中國抗戰勝利紀念表示:“這是中國國內的活動,作為(日本)政府不發表評論。”他同時又說,對日中兩國來說,
環球時報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