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韋 曦十年來,中國電影年票房從15億變成200億。但對王小帥來說,自己的電影似乎與這些熱鬧的數字沒有多少關系。從《青紅》到《左右》再到《我11》,這位中國第六代導演一直沒有停下拍攝文藝片的腳步。日前,攜新作《闖入者》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王小帥接受了《環球時報》專訪,暢談他對獨立電影的理念與執著。環球時報:做《闖入者》這個電影的緣由是什么?王小帥:中國的變化很豐富,也很快。我認為借助電影去思考社會及人際關系的變化是必要的。《闖入者》是關于老三線的故事,有對文革的反思。之前我拍的《青紅》和《我11》都直接把三線作背景,用貴陽、云南、四川那些西南地區來承載故事。大家通過這幾部電影已經慢慢了解那個歷史階段的特殊人群。那一代人把青春和家庭都奉獻出去,如今他們步入老年,需要更多關注和關懷。如果現實解決不了,那么通過電影讓他們有心靈慰藉也很好。電影起名叫《闖入者》,是因為我覺得那時的人在思想上缺乏獨自的意識,被灌輸很多東西,在某種層面上算是“被闖入者”。環球時報:你被看作中國獨立電影的代表人物,怎么看這個概念?王小帥:獨立電影的基本概念應該是導演有自己的想法,不用考慮更多市場回報。中國的獨立電影和美國不太一樣。在美國,沒辦法進入好萊塢拍戲的年輕人會到外面拍一些自己的東西,形成獨立于大制片廠的體系。而在中國,拍獨立電影的人是最早踐行市場經濟的一批人。那時中國是計劃經濟,國家統一發放指標拍電影。我拍的《冬春的日子》就是指標外的作品。從1992年到2003年的十余年間,中國形成幾家大的制片公司,他們在支撐獨立電影這個工業。現在,中國有很多不錯的獨立電影,他們理應擁有生存土壤,但目前我們的市場還不完善,沒有給不同類型的影片營造不同的放映環境。資本也沒有主動關注這個問題,所以中國的獨立電影依然在艱難摸索。韓國獨立電影也經歷過這個過程,最初世界上幾乎沒有人知道韓國片,但現在他們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環球時報:有人說中國老一代導演已經摸不準市場脈搏,作品的票房不理想。你怎么看?王小帥:中國第五代導演在文革剛結束的那段時間橫空出世,是非常了不起的。就算現在,張藝謀的《歸來》票房也不差。作為一部不是純商業片的作品,它的成績已經很好。(馮)小剛的電影也一樣。(陳)凱歌的《無極》也上億了。那個時候,誰能上億都是很牛的事。當然,這些導演早期的片子,比如《霸王別姬》《活著》,都被視為經典。他們剛出來拍片時對電影非常敬畏,也沒人拿票房來制造壓力。后來要更多地照顧觀眾,才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協。《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等口碑就不是很好。中國電影出現唯票房論后,大家都在比誰能拿下最高票房,這個現象熱鬧到讓人覺得可笑。我認為票房上能有正常回收和盈利,對創作者和投資人來說已經很好。這個圈子應該回歸淡定平和,避免被金錢和票房綁架。環球時報:有人說,中國一些商業片導演只管吃好國內這塊蛋糕,不計較在國際上的口碑。你怎么看?王小帥:中國電影能好好經營本土市場就已經很幸福、很不易。商業片導演對觀眾的口味比較了解,他們把西方類型片的操作方式搬來為己所用,這一點我很羨慕和欽佩他們。環球時報:你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常客。今年入圍威尼斯主競賽單元,對你意味著什么?王小帥:戛納、威尼斯和柏林是全世界電影人渴望的平臺。好萊塢也需要這個平臺展示自己。有人說歐洲三大電影節越來越商業化,對藝術電影的關注減少。在我看來,如何兼顧商業性和藝術性是每個電影節都在面對的問題。歐洲三大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一如既往在堅持追求藝術。能夠入圍威尼斯電影節讓我很榮幸,這是對創作者最大的肯定。當然,作為導演,我的壓力也很大。電影節上搞首映真的和在院線放片子不一樣。光打到銀幕上的那一刻,你明白你的所有都赤裸裸展現給全世界最頂級的專業觀眾。他們都是眼光毒辣的藝術家,審視的是作品真正的藝術性。我會以此鞭策自己,敬畏電影,好好拍每一部作品。▲
環球時報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