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八項規定”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莊嚴承諾,體現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根本要求。一年多來,八項規定取得顯著效果,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明顯提高。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地方和單位在落實八項規定時存在的問題。當前不少地方和單位落實八項規定,要么,為執行而執行;要么為我所用地執行。目前的執行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對八項規定的執行層層加碼,不斷細化,把不該入微的也強行入微,以致出現執行中的偏差和認識上的誤解。二是對八項規定的理解和執行不是有堵有疏,而是只堵不疏,單純一味地堵,而不是通過“大膽探索”、“大膽實踐”、“大膽干”(三中全會《決定》語)的改革方式,重建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現在不少地方和部門不能正確理解和執行八項規定,做不到又不去解決怎么做到,而是消極或積極抵抗。消極抵抗表現在觀望、磨洋工、不作為,“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比消極抵抗更需要警惕的是積極抵抗:陽奉陰違,口頭上說貫徹,背地里不執行;或者惡意曲解規定。比如職工生病本應去探望,他卻以八項規定禁止公車私用為由,不去醫院看望;職工婚喪嫁娶,工會領導本應前往,他也借口落實八項規定不去了。廣東佛山地區無論干部群眾,婚喪嫁娶歷來只辦酒席,不收紅包。但對這種不斂財的婚喪嫁娶,在機械執行八項規定中,酒席的辦與不辦,在一些地方也成了問題。矯枉過正,是常識;過猶不及,也是常理。八項規定當然需要入微、具體化。只是,應該入微的才入微,不可入微的不可勉強入微,否則就把八項規定教條化、庸俗化了。我曾將八項規定比作2300多年前的“徙木立信”,因為都是為取信于民。中央制定并落實八項規定的目的,是要恢復并重建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真正取得公信力,就不能僅滿足于禁止性地提規定,而應該提倡大膽改革把八項規定落到實處。比如公車改革就是很好的例子。從大處著眼,先大面積解決公車私用就是很好的做法。目前的問題是,像公車改革這樣有堵有疏地落實八項規定的做法還需要更多。不少地方和單位,既缺乏大膽探索,也缺少大膽實踐,更沒有大膽實干。比如公款接待、公款出國,怎樣做到既不浪費又能保證正常活動?能不能通過試點單位的先行先試,讓職務消費在公開透明中不斷完善并規范?目前落實八項規定不敢大膽探索改革,與各級干部能力普遍不足有很大關系。這涉及現行選人用人體制的問題。制度導向是最佳導向,其次是政策導向,當這二者或缺時,大膽啟用敢于通過有堵有疏的改革來落實八項規定的用人導向,也可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作者是制度反腐專家)
環球時報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