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邇淞
香奈爾的『御用』鞋匠
◎王邇淞

也許是因為他和20世紀90年代AC米蘭及意大利國家隊的前鋒達尼埃萊·馬薩羅同名,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位鞋匠的名字,盡管他的外表和足球運動員沒任何相似之處。這個矮矮胖胖、滿頭白發、面如彌勒的和善老頭,不僅不像運動員,甚至也不像鞋匠,倒像是個退休賦閑的巴黎老公務員:終日西裝革履、優哉游哉地穿行于大街小巷,手里總是拎著個極其普通的塑料袋。
其實,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手工鞋匠,嚴格來講,是香奈兒公司的“御用”鞋匠。那不起眼的塑料袋中,就放著他為香奈兒制作的新款樣鞋。每到各季時裝發布會前的設計階段,他就要天天這樣,從自己的鞋店走到香奈兒公司,去向設計師交活。這條固定的線路他已經走了將近五十年,過去是交活兒給可可·香奈兒,現在則是卡爾·拉格菲爾德。
卡爾總是讓試衣模特穿著剛縫制好的新款服裝,與他一起等待老鞋匠的到來。他要根據鞋子與服裝的搭配效果當場決定怎么修改。卡爾對鞋子的細節要求極高,就連模特走臺步時肩膀的高低,都要通過改動鞋子來調整。他要么隨手描出簡單的線條,要么直接拿筆在鞋子上勾勾畫畫,而老鞋匠總能領會他的意圖,并迅速地改好。
可是,卡爾老是變來變去,昨天才要改短,今天又讓加長。無論鞋跟的造型、鞋口的曲線,還是顏色的組合等,每個細節都不厭其煩地改了又改。而所有這些改動,都是為了讓鞋子與服裝達到最好的搭配效果。大概在卡爾心目中從來就沒有孤立的鞋款,任何鞋子都要與服裝搭配在一起才有意義。所以他不停地試驗各種搭配效果,直到最完美的那一刻突然來臨。
為此,一款鞋不知要改多少次,老鞋匠有時一天就得跑好幾趟,但他從不抱怨,永遠滿臉堆笑,一副幸福的樣子。也許他非常享受與卡爾共同創造美的過程,也許他更陶醉于自己的手藝。
當卡爾終于對改好的鞋子發出由衷的贊嘆時,老頭兒這才一臉驕傲地回到自己的店里。
其實那不是一間嚴格意義上的店面,因為它并不臨街,而是位于和平大街的一幢公寓樓內。店門總是關著,門外只掛了塊再普通不過的銅牌,上面簡單地刻著“馬薩羅手工鞋匠”幾個字。我完全無法想象,香奈兒所有的樣鞋都是從這兒誕生的。走進去,你會發現它更像是一間倉庫,里面堆滿了無數種鞋楦,讓人覺得這兒可以為世界上的任何腳形定制出最合適的鞋子。此外,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的面料,無論材質還是顏色,都豐富到令人無法想象。用老頭兒的話說,他可以滿足卡爾的任何要求,無論那念頭有多么古怪。
現在,你該明白他為什么能成為“御用”鞋匠了。大牌如香奈兒,竟與個人小店長期合作。它看重的除了手藝之外,當然還有老鞋匠的專注與專一。
不過,擁有古怪念頭的不光是卡爾·拉格菲爾德。老鞋匠從卡爾那回來時,常會碰到有客人在等他,讓他調整在這兒定制的鞋子。除了服務香奈兒之外,他的店也為普通客人定制鞋子。這既是一部分生意,又能豐富楦型、錘煉技藝。他的手藝來自家族傳承,父親教會了他如何根據腳形的細微差別來調整鞋款。大概就是由于這種能力,老鞋匠才被當年的可可·香奈兒相中,開始了兩者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
老鞋匠的父親曾告訴他,這門手藝只能手把手地教,憑借口耳相傳,無法用文字紀錄。這些簡單的話語中包含著真正的“工匠精神”——父親在向他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與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所無法承載的。所以,言傳身教才是精神傳承的不二法門,它體現了舊時代師徒制度和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
鞋匠、織帶老太太,這些專屬香奈兒品牌的工匠們才是可可·香奈兒留給卡爾·拉格菲爾德的最大財富,同時也是整個法國社會的財富。正是無數隱身于市井小店的普通工匠,構成了法國奢華工業的基石。而工匠們也從行銷全球的奢侈商品中,獲得了物質回饋與價值認同。尊重工匠、尊崇手藝、承認價值,這是一種全社會的工匠精神,它同樣依靠積累、源于傳承,而無法瞬間取得、想要就有。
今天,當全社會都在以規模來評判商業價值時,我們這些世界工廠的車間主任們也在一邊興奮地沾著唾沫點數鈔票,一邊憤憤地質問,“怎么中國就不能產生奢侈品牌”時,咱們有沒有想過,如今國內還有多少那樣的社會基石和精神實質?(摘自《奢侈風度》浙江大學出版社 圖/張瑞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