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格日勒

摘 要:作為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院校——內蒙古科技大學,正在逐步完善景觀設計課程體系的調整。本文通過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系統建設,并對實際教學單元設計上做出優化改進。其中,“三個基礎平臺”的教學系統框架對景觀設計的相關具體課程的教學改進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同時,課程建設以地方真實項目為依托進行可行性研究,更好地促進地方人才的培養,展示地域特色、服務于地方景觀園林建設。
關鍵詞:環境設計;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探索
1 教學背景
在藝術設計門類中,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的子系統,它特指以建筑、雕塑、綠化、水體諸要素進行的外部空間組合設計,或稱之為外部環境設計。與之并列的是以室內、家具、陳設諸要素進行的內部空間組合設計,稱之為室內設計或內部環境藝術設計,這兩者現已成為當代環境設計發展最為迅猛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科院校、農林院校以及藝術院校都在創辦有著各自特色的景觀(風景園林)專業,各院校都有著獨特的學科特色。因此,注重本院校景觀課程體系的特色化建設,逐漸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是景觀設計課程改革的重點。
1.1 學生背景分析
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自藝術高考生源,具有更強的藝術創造力和圖解表達能力,但其理工科知識偏差,對空間和設計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內蒙古科技大學是一所具有工科背景的綜合性地方高校。擁有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等工科專業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從學生入學開始就將工科課程納入學生的基礎課程中。其次,環境設計專業培養的學生是具有室內和室外環境設計的雙重技能。因此,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是要同時完成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兩個方向課程的學習。針對以上原因,景觀課程體系安排需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第一,訓練學生空間思維,學習空間設計和形式處理技法。第二,培養學建立室外空間尺度感和場所感。第三,補充學生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的知識。第四,引導學生結合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看待城市景觀環境設計。第五,培養學生表達設計思路、表現設計方案的手段。第六,培養學生應用生態理念、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完成城市景觀系統設計。
1.2 培養目標
本專業充分地運用了工科院校的課程設置,緊密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在教育中合理安排科技、藝術、實踐三大類課程的比例關系,并力求課程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以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環境設計人才為目標。同時,立足本土文化建設,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適用性人才。
1.3 基礎平臺建設
(1)以工科院校為背景的現代建筑、規劃理論為基礎,對中觀和微觀尺度的外部空間實體空間環境進行營造的理論與方法——“空間理論平臺”構建。
(2)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對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大地空間展開多學科景觀認知和問題診斷,進而進行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自然與文化景觀認知、評價、保護與展示)——多學科背景的“景觀基礎平臺”。
(3)以民族美學藝術學理論為基礎,對空間進行本土化藝術架構的理論與方法——突出本土藝術性 “民族美學理論平臺”。
2 課程體系設計
環境設計專業(景觀方向)相關課程安排如下:進入環境設計專業學習的大一學生從開始將建筑初步、規劃原理、場地設計、設計造型基礎等作為必修的設計基礎課程。大二第一學期學習專業必修課程中的專業理論課程,包括的課程有室內設計原理、景觀設計原理、設計史論等,大二第二學期到大四第一學期完成專業設計課程訓練,包括景觀專題設計和室內專題設計。此外,在大三第二學期加入民族美學理論課程,大四第一學期加入環境心理學,作為專業選修課程。大二以前主要安排各門專業基礎課。大二上學期安排景觀設計原理。設有場地設計、設計史論等其他環境設計配套課程。景觀設計專題系列課程(1~4)224學時,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在大四上學期完成。大四下學期開始畢業設計。
2.1 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滿足基礎平臺建設
(1)“空間理論平臺”構建主要針對的課程建設有:景觀設計原理、室內設計原理、建筑制圖、建筑初步、城市規劃原理、場地設計等。
(2)多學科背景的“景觀基礎平臺”構建主要針對的課程建設有:工程分析與概預算、環境照明設計、環境心理學、室內外環境表現技法、設計色彩A、設計造型基礎、設計素描A、景觀設計系列課程(1~4)、室內設計系列課程(1~4)等。
(3)突出本土藝術性 “民族美學理論平臺”構建主要針對的課程建設有:設計史論、圖案設計、民族美學理論等。
2.2 專業課程單元設計
(1)城市景觀認知。組織學生對城市景觀特色案例進行實地參觀調研,可以讓學生全面了解地方人文景觀及鄉土景觀,目的,將本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與運用放到一個重要位置,并強調對文化元素的提煉和地方景觀的研究貫穿整個設計。作業的形式可根據每位學習者從個人感知的角度介紹個認識城市景觀的特點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歷史原因。從照片開始嘗試分析地段的景觀,繪制簡單的示意圖表達家鄉生活環境的景觀要素和肌理、剖面、透視等表達方式不限。
(2)設計題目的選定。在設計題目的選擇上,選用即將或正在實施的實際工程項目,真題假做,并要求學生在設計開始的一段時間中實地調研和測量基地。設計題目根據設計概念自擬,一般要求設計概念結合地域文化具有地方文化性。
(3)現場調研單元。結合設計題目加入了實地調研和認知實習的環節。由任課教師帶領進行基地踏勘調研,測量分析基地現狀,對工程項目進行系統講解,指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學習內容,以形成真實客觀的設計體驗。通過觀察與測繪的方式,進行空間的構成與界域、景觀要素及構件的種類、道路布局與場地排水、行為功能的構成、材料的種類等內容的描述。之后,要求學生就基地測量結果、現狀分析、區域文化、鄉土植物等查閱研究進行總結,書面完成一份調研報告和設計意向,作業以形式版面形式圖解完成。通過課程開始的調研工作,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工程設計的狀態中,積極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對設計有更真切而全面的感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