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芹榮
編輯同志:
昨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布研究報告稱,西葫蘆、大蒜、洋蔥等蔬菜一經高溫煎炒會釋放出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而且,炒菜的時間越長、溫度越高,釋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請問,這則消息可靠嗎?丙烯酰胺究竟是什么?
讀者 馬秋莉
馬秋莉讀者:
您看到的研究報告確實存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于2010年~2011年共收集了133種食物樣本,包括肉類、蔬菜、豆類及麥制品等進行研究,發現樣本中47%的食物含有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其中,零食類含量最高,平均達到每公斤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制品,平均每公斤含53微克。該中心又將22種蔬菜樣本送到實驗室,將它們分別用1200瓦和1600瓦電力的電磁爐不加食油干炒,時間為3分鐘和6分鐘。結果發現炒菜時間越長、溫度越高,蔬菜釋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加入食用油炒和干炒的檢測結果無異。其中,西葫蘆高溫加熱后釋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達360微克,僅低于零食類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條(390微克)。大蒜、洋蔥在高溫烹調后,平均每公斤分別釋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酰胺,位列第二、第三名。此外,空心菜(140微克)、燈籠椒(140微克)、茄子(77微克)、芥藍(61微克)、絲瓜(60微克)、西芹(54微克)、芥菜(52微克)均進入前十名。相比之下,生菜、菠菜、莧菜在炒制后,釋放出的丙烯酰胺較少,平均每公斤低于10微克。
丙烯酰胺,原來被認為是工業化學物,但近幾年發現,高溫油炸、燒烤食物也會產生大量丙烯酰胺。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丙烯酰胺列為第二類致癌物。此外,丙烯酰胺還會損害人體神經系統,攝入高劑量的丙烯酰胺會令人情緒低落,產生幻覺,甚至失去記憶。
從理論上講,上述實驗和報告本身沒有問題,但和老百姓日常處理蔬菜的情況不太相符。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將蔬菜在鍋里炒那么久,六七分鐘很容易把蔬菜炒焦,影響口感。而且,一般來說,炒蔬菜時,多少會出些水,鍋內溫度會隨之降低,不易達到實驗的溫度。不過,實驗提醒人們,炒煳的菜不能吃,其有害物質會明顯增加。另外,蔬菜不要烤著吃,烤后焦黃、發黑的蔬菜,往往會發生化學反應,含致癌物。
烹調蔬菜時,怎樣的方式才算健康呢?首先,報告中上榜的蔬菜能生吃的盡量生吃。其次,多用蒸的方法烹調。第三,最好低溫烹調,控制鍋中食物的溫度,也可降低致癌風險。千萬不要等到油冒煙了再熗鍋,這種做法除了使菜更易釋放丙烯酰胺外,還會產生很多有毒物質,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推薦用煎悶的烹調方法,即先放油,待油溫合適后把菜放進去,等溫度升高,蔬菜有水滲出時,馬上蓋鍋蓋把菜悶起來。這時,蒸汽很盛,100℃的蒸汽完全能把菜悶熟。只是需注意把握火候,最好用中火,因為火太小,蒸汽就起不來了。最后,建議加工蔬菜時盡量別切成薄片,因為菜越薄受熱越快,越容易釋放出丙烯酰胺,最好把菜切成大一點的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