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宣布,計劃派遣遠程轟炸機巡邏北美洲附近水域。紹伊古說,俄方在目前情況下“不得不保證”在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東部、加勒比海水域和墨西哥灣的軍事存在,其遠程轟炸機將繼續大范圍例行巡航。俄羅斯2007年8月宣布恢復中斷15年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例行巡航,巡航區域包括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和北極地區。
《聯合早報》11月13日報道,印度總理莫迪日前宣布的21名新部長中,至少7人涉及謀殺未遂、刑事恐嚇和舞弊等罪名。報道稱,為了遏制政治犯罪,莫迪上任后要求法院快速追蹤針對政客的案件。然而莫迪政府中面對刑事指控的成員人數,比前國大黨政府多一倍。莫迪所屬人民黨發言人說,這些部長是否有罪,應該由法庭來決定,還說許多指控都是政治對手提的。

越南法院11月12日認定,今年5月在一家在建中資鋼廠參與反華暴亂的14人有罪。法官說,這些人在河靜省人民法院集體受審,因“擾亂公共秩序”和“違抗公權力”被判刑,刑期從15至39個月有期徒刑和15至18個月緩刑不等。今年5月,越南多地爆發反華抗議,有的抗議活動演變成暴亂,造成至少4名中國人喪生,幾百家外資企業遭到打砸和搶劫。

11月10日,韓國在全境舉行的年度聯合軍演“2014護國演習”拉開帷幕。這次演習將持續至21日。今年的演習有韓國陸海空軍、海軍陸戰隊等33萬多人參加,并動用了艦艇、戰斗機和直升機等軍事裝備,是該演習自1996年開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演習。
就中日兩國11月7日達成的4點共識,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近日的表態做出了新的“解釋”。這個解釋也引發了中日間截至目前還不斷的風波。
11日,岸田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關于“不存在領土問題”的立場沒有變化。12日,中國駐日大使發言人對岸田做出回應:“敦促日方正視歷史和事實,信守承諾,按照原則共識精神同中方相向而行,在釣魚島問題上謹言慎行,停止一切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13日,岸田又在參議院表示,4點共識雖不具法律約束力,但理應受到兩國尊重。
“一個共識、多種解讀”,可以說是國際外交中的常態。但“解讀”是否會瓦解共識,甚至惡化關系則是另一回事。外交談判達成的共識、宣言,在語言的使用上往往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尤其是在分歧較大的問題上。這本來就是為了給相關方留下解釋空間。一方面,為今后的討價還價留有余地;另一方面,也縮小國內政治對手攻擊的空間。中日4點共識,就充分體現了原則性與模糊性的“矛盾統一”。此后雙方在人民大會堂坐著談了25分鐘的“習安會”也是如此,中方以“應約會見”表述,而日方以“首腦會談”表述,可謂“一會各表”。
岸田的“解釋”也存在多種解釋。首先,無論是啟用福田康夫還是谷垣禎一,安倍在打破對華外交僵局中都繞過了外務省。雖然安倍這樣做有充分的理由,但岸田也有足夠的理由擔心被邊緣化。借回答提問的機會“發聲”,即使不能提升外務省的分量,至少也能提高“能見度”。其次,安倍政府不想給中國留下“示弱”的印象。與中國領導人“握手”固然重要,但接下來的中日“交手”更重要。
13日出席東亞峰會期間,安倍與中國總理李克強進行了“簡短交談”。李克強強調,希望雙方能夠相向而行,推動中日關系克服政治障礙,回到正常發展軌道。安倍則稱“日本愿意按照最近雙方達成的有關4點原則共識,正視歷史”。安倍接下來將如何“正視歷史”,我們走著瞧。 (雷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