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芳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 西安710038)
我國民辦高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普遍設立了董事會,由普通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改變為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按照“董事會領導、院長負責、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則,創新和完善學院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以推動學校的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 年)》指出:“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從而,民辦高校正在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方面轉變。
民辦高校是社會組織的一種表現形式, 被定位于民辦非企業單位,是公益性,而非盈利性的組織。民辦高校的性質決定了其發展瓶頸難以突破。 當前,多數民辦高校存在經費不足、師資缺乏、改革難以推進、教學質量不高,高水平大學創建難等一系列問題。民辦高校的性質也給其發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在加大投資、吸納民間資本,改善辦學環境;在培養名師、招攬英才,提高教學質量;在特色教學、因材施教,培養專業人才等方面為創建高水平大學提供便利條件。
秩序是有條理地、有組織地安排各構成部分以求達到正常的運轉或良好的外觀的狀態。 具有穩定性、可延續性和符合社會規范化的特點。 保持良好的秩序是事物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民辦高校是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定位不明確, 辦學方向存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現象。學校教師以青年教師為主,師資梯隊不合理,存在教學模式創新難,傳承難的問題。學校管理在理念創新、自成體系及效益方面存在不足, 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水平大學的創建。
秩序的維護決定了學校的存在和發展,建立何種秩序,如何保持良好的秩序是高水平大學創建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下面從教學、科研、招生、學生管理等方面探討秩序的創建。
教學秩序重在提高兩個積極性。 一是讓我們的教師衣食無憂、有房住,解決其子女上學等問題,提高教師主動全心投入到教學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的積極性;二是專業、課程設計合理,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能夠為實現夢想提供專業支持,提高學生主動學習、鉆研的積極性。
科研秩序重在爭取兩個投入,建立機制。 一是爭取政府口科研基金的投入;二是爭取科研設備經費,建立獎勵機制,培養科研隊伍,形成長效機制,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招生秩序堅持兩個注重。 一是堅持誠信宣傳,注重學校品牌和信譽的維護;二是堅持誠信招生,注重生源質量提高。
引進“三級網絡式”學生管理模式,即校、院(決策層)—輔導員、教師(實施層)—學生會、班集體(自我管理層)三個層級規范學生管理秩序。
名師指教育領域公認的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的學者、教師。 有清華“終身校長"之稱的梅貽琦先生曾經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見,名師是高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水平的大學的重要標志,它可以引領高校的發展,起著幫帶和示范作用。
民辦高校沒有現成的名師,各高校以引進為主,這樣就存在難引進、留住難、投入大等問題。 當前,由名師的引進向名師的培養思路轉變是民辦高校高層急需研究解決的難題。我們應當采用引進和培養相結合,逐步實現以培養為主,建立強大的名師隊伍,從而形成合理地教師梯隊。
培養名師,首先要從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開始。我們要從教師招聘、職稱的晉升等方面建立激勵機制, 給青年教師提供進步的土壤和空間,滿足他們的需求。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氣和住房)、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穩定)、(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尊重需求(認可與尊重)和(發揮潛能)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果我們和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一一對應分析的話。可以得出:滿足助教的生理需求、講師的安全需求、副教授的社交需求、教授的尊重需求、專家的自我實現需求,才能留住青年教師和培養出名師。 如何滿足教師隊伍的需求, 如何建立民辦高校特色的教師隊伍績效評價體系丞待解決。
對教師的評價應以實績為主,突出科研和教學創新成果,注重“管活”,嚴防“管死”,為教師提供自由和發揮潛能的空間;突出層級管理,提高二級學院管理和教學評價自主權,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能;注重對教師特長、特色教學模式的認可和評價。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 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 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要有利于人才培養的模式,就是好模式,民辦高校關鍵是要找到適合民辦高校的特色教學模式。 目前,民辦高校教學模式和公辦高校教學基本一致,區分度不大。
民辦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滯后、教學定位模糊、培養模式單一、實踐環節薄弱等問題,從而造成教學水平不高,精英人才奇缺的情況。學校通常做法是照搬照抄、引進公辦學校的教學模式,沒有很好的吸收和改進,造成“消化不良”。 在此過程中,忽落了教學對象不同,培養目標不一致的實情,造成了即無特色,也無質量的現象。 作為民辦高校,應正視學生基礎差、培養應用型為主的實際,注重厚基礎、強方法、拓視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會學習的方法。
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培養出創新意識強、個性明顯,具有潛能和創造力的得到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是,明確定位,找準辦學特色。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是各類高校所面臨的共同任務,但學校辦得好不好,不在于規模大小,關鍵是否有特色、有優勢。
三是,確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才培養模式是辦學的核心要素,民辦高校的主流定位應為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應強調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四是,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建立校企合作的機制,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目前,中國企業參與民辦高校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內在動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民辦高校更應該不斷增強服務意識,發揮自身優勢,提高服務功能,積極參與企業、科研機構的項目開發、技術公關、員工培訓,真正建立起謀求雙贏、共同提升的長效機制。
高校秩序、 名師隊伍與人才培養模式構成創建高水平大學三要素,缺一不可。 三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同構成高水平大學三大特征。 高校秩序是創建高水平大學基礎和前提,名師隊伍是創建高水平大學的標志和保障,人才培養模式是創建高水平大學手段和核心。
總而言之, 創建民辦高水平大學要緊緊抓住規范秩序不放松,緊緊抓住提高教學科研隊伍不放松,緊緊抓住創新教學模式不放松。
[1]薛俊義.“三級網絡式”學生管理的邏輯訴求與路徑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1).
[2]李彥普.民辦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