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黃碩 柴娟
(西安醫學院口腔醫學系,陜西 西安 710021)
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是口腔醫學專業必修課程,是口腔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的一門橋梁課程,以研究口腔頜面放射生物學,口腔放射防護,口腔頜面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以及頜面部疾病的影像學表現為主要內容[1]。口腔醫學五年制本科生能否在有限時間內掌握口腔頜面醫學影像相關技術和知識對其以后口腔臨床醫學的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涉及的知識范圍廣泛,包括醫學、生物醫學、口腔解剖學、口腔病理學及口腔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學習本門課程,解剖是基礎,病理是關鍵,臨床是參考,影像解剖是紐帶[2]。所以對于口腔醫學本科生而言,只有在學好口腔基礎醫學的基礎上才能學好本門課程。
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過程中涉及大量基礎醫學知識,且需要閱讀大量X線、CT片等,對于醫學基礎知識本就薄弱且尚未接觸臨床醫學的大學生來說,教學內容多顯得枯燥、抽象,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枯燥而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
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屬于形態學教學,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對傳統教學進行了改革,文字、圖片、動畫等組合應用,使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具體、直觀,讓學生的視野始終保持吸引在銀屏上,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及思維能力,使學習、理解變得更容易。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教師可以把大量的病例、X線、CT資料等大量資料存放于電腦,使用方便、學生易于接受、便于播放且節約時間,尤其適用于對形象化要求較高的學科,輔以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圖文并茂,學生看后印象深刻,使課堂內容更充實、飽滿,提高了教學效果的同時,提高了授課效率,也減輕了授課教室的課堂負擔,必將成為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主流模式[3]。
多媒體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實驗課教學,傳統教學的瓶頸在于牙片太小,數量有限,學生不便觀察,教學質量較差。多媒體教學學生看到的是真實的放大適度的高質量影像片,而實驗課的主要內容是“閱片”,學生在理論課的基礎上,通過頜面影像片的“閱讀”,掌握X線、MRI、CT等影像圖片的觀察方法、分析方法,培養和建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盡可能的識別頜面醫學影像圖片中所包含的信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鑒定基礎。
根據本科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完成所有理論課的學習后,可介紹一些臨床常見的病例供學生討論,可培養學生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每個小組討論后組長代表發言,對不理解的地方可提出疑問。最后帶教老師總結并進行點評。
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的實踐環節,在其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我們這個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此目的最終需要通過臨床見習、實習來實現,否則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通過實踐學生可以掌握診斷疾病這一過程的基本程序、基本思路、基本方法。
總之,口腔醫學本科生必須加強對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的重視和學習,為畢業實習和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馬緒臣.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丁紅忠,徐江.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多媒體教學[J].農墾醫學,2008,30(4):343-345.
[3]王世英,范力軍,賈存瑋,等.醫學影像診斷多媒體教學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9):64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