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治成
(海原縣樹臺學區,寧夏 海原755299)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選擇、加工、整合和創造性地利用網絡資源,促使教師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轉變了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優化了我們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激發了學生多種感官功能,實現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直觀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之后,自然就學得好。 數學課給學生的感覺總是枯糙無味的,這也是學生不愛上數學課的一個原因,而網絡資源集圖像、文字、聲音、顏色為一體,以其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多媒體的音、像等畫面,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入境動情,在輕松愉快的氣氛和美的感受中學習知識,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教《加減法的應用》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從生活入手,借學生熟悉的《西游記》中王母娘娘派七仙女摘仙桃而沒摘到這個故事情景引入抓住了童心,激發了興趣,使學生身不由己的參與到了學習新知的過程中,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理念,激發了學生探究欲望。 因此在解決問題時,情緒高漲,一環扣一環,親身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數學發展的動力不僅要從歷史地角度考量,更要從數學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中去尋找。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了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這應當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突破了教學的難點,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因此,教學時教師應設法為學生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 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讓學生利用休息時間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提醒學生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 ”“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讓學生介紹自己發現的問題,自己如何來解決問題的,從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 這樣,學生使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這樣讓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富有魅力,對于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積極性都十分的重要。 像這樣,播放一段錄像,傾聽一段錄音來引入課題,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也會讓整個課堂氣氛頓時活躍。 這樣不僅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更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只有積極地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才能使學生把課本的知識結構轉化為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變教師的“講”為“導”,變學生被動的聽為主動地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摩、比較、議論,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教學“厘米和米的認識”時,由于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但不能作出理性的概念。 如究竟1 厘米、1 米是多少,以及它們之間的大小關系怎樣? 為了使學生獲得長度單位的概念,我利用網絡資源,整合課件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并充分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從而被學生具體感知,并獲得較深的印象。 先通過視頻教給學生測量方法,再讓學生量書本的厚度、鉛筆、課桌等,加深對長度單位的理解,培養使用長度單位的能力。通過實踐操作,學生既參與了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又體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
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因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而值較小的人民幣都比較了解,而且人民幣的作用是購物、流通。而課堂教學只是書本知識的傳播,不能體現人民幣的性質和特點。 所以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采用活動的形式來展現,在課堂上讓學生來實踐,學生不但認識了無、角、分,知道了1 元等于10 角,1 角等于10 分,會簡單換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密切,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總之,將網絡資源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可有效促進教學方法和教育行為的轉變,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優質教育資源。 合理的整合利用這些資源,既可讓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更優化,而且還可幫助教師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