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博
(昌吉學院外語系,新疆 昌吉83110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的西北部,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47個民族成分,其中世代居住的民族有13個。新疆由于其獨特的民族居住方式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和多語言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特點,被認為是一個天然的語言實驗室。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語言的使用是一個復雜的現象,與社會、文化和人民息息相關。維吾爾族和漢族是新疆人口眾多的兩個民族,同時維吾爾語言和漢語是被應用于新疆的兩種官方語言。生活在這個多語言社區,大多數維吾爾族人成為維語-漢語的雙語者,一些漢族成為漢語-維語的雙語者。
關于語言使用的研究在國內外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有巨大成就的研究為當代的研究進一步提供了理論和實證依據。我們可以系統的、深入的和以經驗為基礎的去調查國內外詳細使用語言的趨勢。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研究者已經完成了對普通話、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模式和語言態度的研究。這些研究很有價值,尤其有利于對新疆語言使用進行深入研究,因為新疆是一個多種語言使用復雜的區域。很多前人研究關注于對維-漢雙語人的維吾爾語、漢語語言使用和語言的態度,但很少關注漢-維雙語人的漢語和維吾爾語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關于他們之間的對比甚至更少,因此值得調查。
王遠新(1999)曾在“論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態度的幾個問題”中總結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和態度的相關問題。他的主要貢獻是總結歸納了中國關于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研究的共同特征,不同少數民族語言態度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不同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方面開放度的不同性以及在同一個民族內不同人的不同語言態度。
閆麗萍(2002)在“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雙語態度調查與分析”一文中對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的雙語態度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把漢語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進行學習,并且認為雙語人比單語人更具有競爭力。
王洋(2004)在“新疆維吾爾族語言態度探析”一文中對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地區維吾爾族對維吾爾語和漢語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進行了調查。主要從語言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田野調查。研究主要總結了維吾爾族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的共同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孫詠梅和孫詠莉(2007)在“維吾爾族大學生的語言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一文中通過配對樣本檢驗法研究了在京維吾爾族大學生語言態度和影響因素。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社交網可以更好地解釋了維吾爾族大學生語言態度,有助于我們預測可能的語言選擇。
曹湘洪和王麗(2009)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選擇”一文中研究了在特殊語域語言的選擇。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探討了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雙語人的語言選擇。結果顯示:這些雙語者試圖在提高說漢語能力的同時維持維吾爾語能力;不論是與維吾爾族交談還是漢族交談,他們在交談時都有語碼轉換現象,但多偏向于維吾爾語;他們的語言能力決定了語碼轉換中不同語言使用的比例。
王遠新(2010)在“都市‘城中村’的語言生活”一文中利用問卷調查和采訪的方法研究了烏魯木齊市水磨溝維吾爾族城市居民的語言選擇和語言態度。研究表明:語言選擇強烈受到不同領域和不同的對話者的影響;他們使用熟悉的語言,很少有語碼轉換;他們的對漢語普通話的評價比英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要高。
王遠新(2011)在“錫伯族地區‘城中村’的語言生活”一文中對新疆察布查爾縣郊區的錫伯族、漢族、俄羅斯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居民的語言選擇和語言態度進行了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采訪的方法。研究表明: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是雙語人或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在家庭使用母語,其他不同語言環境下選擇針對不同的談話者使用不同語言;他們中的大部分接受并愿意學習漢語;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少數民族語言的母語使用情況不同。
王遠新(2011)在“伊寧市郊多民族雜居村的語言生活”一文中對新疆伊寧英也爾鄉六七段村的東鄉族、撒拉族、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民怎樣進行語言的選擇和態度進行了詳細研究,主要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結果表明:村子里流行的語言是漢語方言和維吾爾語;83.3%的人是雙語人或多語人;在家庭中多使用他們的母語或單一語言,而在公眾場合多使用不同語言,語碼轉換現象較為常見;他們中的大多數接受并樂于學習漢語;使用漢語方言的群體團結度低于使用維吾爾語的群體,但前者的語言社會地位高于后者。
陳華英(2011)在“新疆維吾爾族民考民大學生的雙語態度”一文中對新疆維吾爾族民考漢大學生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進行了研究。其中220名參與者顯示了對母語的強烈歸屬感;同時,他們接受漢語,對漢語和母語顯示出極大的學習興趣。
董丹(2011)在“烏魯木齊民漢合校維吾爾族初中生學校內外維漢語言使用研究”中研究了在學校這個語域內,維吾爾族初中生對漢語和維吾爾語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研究結果顯示:在較為親密的語域,維吾爾族學生使用漢語的比例高于維吾爾語;在不同語域,語言能力不同的維-漢雙語學生有不同的語言使用模式;維吾爾族學生對漢語有積極的態度。
馮蓮(2011)在“關于新疆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兒童學前教育雙語環境及語言態度的調查與分析”一文中研究維吾爾族父母的語言態度對孩子在維吾爾族語方面的影響。本研究發現父母的語言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
夏新軍(2011)在“新疆南疆地區干部雙語教育現狀研究”一文中調查新疆南疆少數民族干部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結果暗示他們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是一種應該掌握的能力。在新疆南部的少數民族干部應該學習漢語,希望更多少數民族成為雙語人。
以往國內外提供了不少關于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很多研究是調查漢語普通話、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語言使用模式和語言態度。我們有必要深化研究新疆的語言使用情況,因為新疆是一個多語言言地區,語言使用情況復雜。盡管不少研究已經調查了維-漢雙語人對漢語和維吾爾語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但很少有研究關注漢-維雙語者的語言生活,這值得調查。
[1]陳松岑.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1):15-20.
[2]董丹.烏魯木齊民漢合校維吾爾族初中生學校內外維漢語言使用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
[3]韓濤.新疆“民-漢”、“漢-民”雙語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J].新疆社會科學,2008(5):90-93.
[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2010年新疆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